在贵州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民营经济正以蓬勃的姿态书写着发展新篇章。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贵州正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民营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整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黔南州独山县轴承产业园的转型实践堪称典范。该园区通过组建联合党支部,将上下游企业紧密联结,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还成功为美的、小米等知名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数据显示,2024年园区规上企业总产值达到2.26亿元,成为西南地区配套最齐全的微型轴承产业园,彰显了党建引领下的产业集聚效应。
锦屏经济开发区则通过服务专班模式,助力本土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飞诺电子科技为例,这家曾以小作坊形式运营的企业,在专班服务的精准扶持下,逐步成长为贵州省专精特新企业。预计今年其产值将突破5000万元,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这种“一对一”的帮扶机制,有效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瓮安县的转型之路同样引人注目。面对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局限,当地政企携手,通过技术创新打破资源依赖,实现从“挖矿卖石”到“点磷成金”的华丽转身。这一转变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更提升了产业附加值,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与此同时,福泉市通过党建引领,成功吸引一批关联企业入驻园区,培育出“党建强、发展强”的典型示范,进一步验证了党建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可行性。
党建工作的深度渗透,正成为推动贵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各地通过“党建链”串起“产业链”,促使企业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产业链的韧性,还促进了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持续动力。
在服务创新方面,贵州各地积极打造“企业之家”服务平台,从各行业部门选派党员干部担任企业服务专员,构建起快速响应企业诉求的机制。这种“保姆式”服务模式,极大提升了行政效能,重塑了营商环境新生态。企业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发展信心显著增强,形成了政企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