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消品行业,终端门店的销售效率与经营效益,即店效,已成为衡量厂商市场表现的核心指标。谁能有效提升店效,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本文将深入探讨提升店效的三大关键维度——坪效、人效与费效,为快消品厂商提供实战指导。
坪效,作为店效的首要指标,直接反映了店内陈列位置的利用效率。对于快消品厂商而言,提升坪效意味着要在有限的货架空间内实现销售额的最大化。首先,厂商需深入了解目标网点的容量与占比。以方便面市场为例,厂商需掌握超市内所有品牌方便面的总营业额及自身品牌的份额占比,从而判断坪效提升的潜力与优先级。
产品调整是提升坪效的关键。在货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厂商应确保主销产品占据销量最高的货架位置,如从下到上的第3或4层,这是消费者平视的最佳视角。同时,主推产品与次主销产品也应得到合理布局。在缩量时代,厂商更应聚焦TOP10单品,通过精减产品实现销量最大化。
陈列调整同样重要。陈列的目的在于促进销售,而非单纯追求美观。厂商应遵循先进先出、陈列位置优化、集中陈列等13项原则,确保产品易于被消费者发现并购买。促销调整也是提升坪效的有效手段。除了传统的绑赠与特价促销外,厂商还可尝试折扣、赠品、积分、抽奖等多种促销方式,根据网点、节日与消费人群的不同进行灵活组合。
生动化调整则更注重营销场景的搭建。通过构建沟通场景、消费者场景与交易场景,厂商可以创造更多销售机会。场景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坪效的提升。
人效,作为店效的另一大支柱,主要关注店内助销的导购员体系。导购员在提升客流量、转化率与客单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客流量,导购员需在店外、进店与货架区域三个量级进行拦截,确保更多潜在消费者转化为实际购买者。
在转化率方面,导购员需通过产品推荐、试吃体验与产品推销三大功能,结合“人货场”的逻辑,提升不同客流量层级的转化率。例如,在客流量偏低的时间段,导购员可携带促销品与主销产品进行店内“扫街”,影响未计划购买本品的消费者。
客单价提升则依赖于“卖得贵”与“卖得多”两种策略。导购员需通过价值与卖点推荐高端产品,或通过促销与需求了解推荐消费者购买更多用量,从而实现客单价的提升。
费效,作为店效的第三大指标,反映了单位费用产生的效益或价值。提升费效意味着要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实现销售收入的持续增长。厂商需评估费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寻求价值最大化的临界点。当费用投入超过临界点时,应及时减少投入,避免费效的下降。
在提升店内销量方面,厂商需关注消费者策略的匹配。拉新、复购与客单价提升是消费者策略的三大核心。拉新方面,厂商可通过产品端、市场端与运营端三个端口实现用户增长。产品端可利用试吃体验、口碑传播与一物一码等方式吸引新用户;市场端可通过广告投放、品牌联盟与线下活动等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运营端则可通过内容种草、KOL/KOC裂变传播与算法推送等方式提升用户活跃度。
复购方面,厂商需确保产品具备复购属性,如好喝/吃、健康、便利等卖点。同时,通过一物一码等手段提高消费者黏性,如首次购买后弹出优惠券,驱动消费者进行二次、三次购买。
客单价提升方面,厂商需让消费者买得更多或买得更贵。通过设计附加值,如将巧克力作为求爱礼物或钻石作为结婚信物,厂商可以提升消费者的心理账户,从而实现产品的高价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