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市主板迎来一家备受瞩目的IPO企业——中国铀业顺利过会,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新“国九条”政策实施后首家被受理的IPO企业成功通过审核,也成为继海安橡胶之后,深市主板时隔三个月再次重启IPO审核的重要案例。
作为一家专注于天然铀资源开发及放射性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的企业,中国铀业的IPO进程自启动以来便备受关注。2024年6月20日,该公司成为新政策落地后深交所受理的首家IPO申请,也是当年唯一一家获得受理的企业。更引人注目的是,同年7月,公司被抽中参与2024年第二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多重“特殊身份”叠加,使其成为IPO市场的焦点案例。
从审核节奏来看,中国铀业在提交申请后一年多的时间内,经历了两轮问询,并在完成第二轮问询反馈的当月即推进上会程序。这种高效审核并非个例,数据显示,下半年以来,超过半数的IPO企业在回复最新问询意见后,同月或次月便收到上会通知,审核周期显著缩短,上会速度明显加快,成为当前IPO市场的显著特征。
中国铀业的主营业务涵盖天然铀资源的采冶、销售及贸易,以及独居石、铀钼等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105.35亿元增长至172.79亿元,净利润从15.20亿元增至17.12亿元,整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分别达到95.51亿元和8.92亿元,同比增长18.74%和11.94%。
公司指出,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天然铀业务收入及利润水平的提升。在自产及外购产品销售数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2025年度与中国核电的销售定价较2024年有所上升,带动了相关业务收入及利润的增长。然而,这一增长逻辑背后,公司的关联交易问题成为监管关注的焦点。
股权结构显示,中国核电持有中国铀业4.28%的股份,且二者均隶属于中核集团。作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中核集团同时也是报告期内的第一大客户,2022年至2024年,销售金额占比分别达到48.02%、53.54%和47.13%。2021年至2023年,中核集团及下属单位的关联销售金额占公司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65.36%、48.02%和53.54%,关联交易在公司营收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高比例的关联交易引发了监管层的质疑,“是否通过关联销售调节业绩”成为审核中的核心问题。对此,中国铀业从业务本质角度进行回应,称中国核电作为铀市场的主要采购方,其采购天然铀均用于核燃料的生产加工环节,不存在通过关联销售调节业绩的情形。
在本次上会问询中,未来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毛利率变动趋势及对期后业绩稳定性的影响成为监管关注的重点。其中,天然铀价格波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备受关注。报告期内,天然铀价格一度上涨至90美元/磅以上,但2024年全球现货价格趋于稳定并有所下滑。公司表示,若期后市场价格持续下降,自产天然铀产品销售业务的利润水平将有所下滑,但外购业务毛利率可能回升,国际天然铀贸易业务的利润水平变动则具有不确定性。保荐机构综合分析后认为,发行人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较小。
毛利率变动趋势同样是监管问询的重点。报告期各期,公司外购天然铀产品销售的毛利率分别为26.79%、16.30%和8.83%,呈持续下降趋势。公司回应称,自产产品销售业务毛利率短期内或存在小幅下滑风险,但预计不会长期持续;外购产品销售业务毛利率方面,鉴于长期市场价格增长速率较为平稳,毛利率下滑不具有持续性。整体来看,公司盈利结构稳定性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