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中,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的日常。从早高峰的地铁广告到夜晚的KTV娱乐,AI的身影无处不在,但这份便捷似乎并未总是带来愉悦。
清晨,当城市的脉搏开始加速,上班族们涌入地铁,迎接他们的不仅有拥挤的人群,还有黑暗中一闪而过的AI广告灯箱。数字代言人那皮笑肉不笑的表情,配合着六根手指的怪异点赞动作,仿佛在无声地嘲讽着打工人的艰辛,让人不禁怀疑是否已踏入了一个伪人横行的时代。
午餐时分,面对老板画的大饼,许多人选择用一顿热乎的现炒盖码饭来慰藉心灵。然而,在外卖APP上精心挑选的餐馆,到头来却发现门头照片只是AI的杰作,现实中的小作坊油污满地,与宣传大相径庭。这种被AI欺骗的感觉,让人不禁对美食的期待大打折扣。
晚上,提前下班的人们本想通过KTV的欢唱来放松身心,却意外遭遇了AI MV的“追杀”。本该与情歌相配的温馨画面,却被战斗场面所取代,仿佛误入了毒蘑菇制造的幻觉世界。这种荒诞不经的体验,让人不禁质疑,究竟是自己疯了,还是这个世界变得太过离奇。
AI的“杰作”不仅仅局限于娱乐领域。近日,良品铺子的一张“花生上树”宣传海报就引发了广泛争议。花生本应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但海报中的错误画面却让人啼笑皆非。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AI在审美和常识方面的缺陷,迫使企业不得不紧急宣布对所有宣传材料进行“全面科学性核查”。
公共场所的大屏广告更是成为了AI“恐怖谷”现象的重灾区。六指鬼手、青春洋溢却褶子如奶油般化开的少男少女、缺胳膊少腿的“平安春运”画面……这些看似和谐却处处透露着诡异的广告,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踏入了“恐怖谷”。而儿童肖像广告中的AI萌娃,更是让人不寒而栗,仿佛恐怖电影中的小鬼童突然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电商领域同样未能幸免于AI的“侵袭”。曾经的卖家秀虽然“仅供参考”,但至少还能看出个大概。如今的电商广告却已彻底被AI攻陷,“图片纯属虚构”成为了新的常态。从AI植物“猫猫兰花”到“AI国风毛衣裙”,这些看似美好却与实际大相径庭的商品,让消费者在一次次失望中逐渐失去了信任。
面对AI的泛滥,商家和消费者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商家需要不断适应AI带来的变化,同时也担心AI的失误会损害品牌形象。而消费者则在一次次的失望中逐渐失去了对广告的信任,对购买的商品也变得更加谨慎。
尽管AI广告在降低成本方面表现出色,但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品牌方或许认为AI是未来的趋势,但消费者却更看重广告的真实性和品牌的诚信度。AI广告的泛滥不仅拉低了品牌形象,还增加了退货率和客诉量,给商家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在这场AI与人类的博弈中,我们或许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AI并非原罪,关键在于如何合理使用它。只有在确保真实性和审美性的前提下,AI才能真正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