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这个全球知名的咖啡品牌,近期却因其内部的一场风波而备受关注。风波的主角,是雀巢的首席执行官傅乐宏,一个在公司内拥有近四十年资历的老将。
傅乐宏的职业生涯可谓辉煌,从基层起步,一步步走到雀巢集团的最高位置。他曾在欧洲大区带领团队度过金融危机,又在美洲大区助力业务加速增长。2024年9月,他正式接任雀巢集团CEO,被寄予厚望能带领公司开启新的增长篇章。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一年后,傅乐宏就因一段与直属下属的恋爱关系而跌落神坛。这段关系被内部员工举报,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质疑。雀巢在公告中措辞严厉,表明傅乐宏违反了《商业行为准则》,且因被解职而没有任何离职补偿。
故事始于今年春末,雀巢内部投诉系统收到多份针对傅乐宏的举报,员工们担忧他与某同事的特殊关系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偏袒行为。尽管雀巢在初次调查后宣称指控“缺乏根据”,但内部的质疑声并未平息。董事会最终决定启动二次调查,并在关键证据浮出水面后,迅速做出了解雇决定。
在跨国公司中,办公室恋情往往被视为一条不能碰的红线。雀巢的《商业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管理层和直属下属之间不准有亲密关系,所有职场恋情都需向人力资源部申报备案。这一规定旨在防止“权力寻租”,确保公司的公平竞争环境不受破坏。
傅乐宏被解雇的背后,除了办公室恋情的因素外,还有业绩不佳的阴影笼罩。2025年上半年,雀巢的销售额同比下滑,大中华区的表现更是惨淡。股价在傅乐宏任职期间累计下跌,与竞争对手联合利华相比,落后了显著的距离。在这样的背景下,傅乐宏的个人行为失当成为了董事会采取行动的导火索。
傅乐宏的离职对雀巢产生了不小的震动。9月2日开盘后,雀巢股价低开,市值蒸发数十亿瑞郎。新上任的CEO纳夫拉蒂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需要继续推进傅乐宏定下的转型战略,同时打破“内部人接棒”的传统模式,做出新的成绩来稳定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
回顾雀巢近年来的高层变动,频繁的人事更迭成为了常态。这种不稳定性不仅影响了公司的战略连贯性,也让员工们感到人心惶惶。对纳夫拉蒂尔来说,稳定管理团队、重建内部信任是他当前的首要任务。只有内部稳定了,公司才能集中精力应对外部的市场竞争。
傅乐宏的离职事件成为了商业史上一个“成于制度,败于细节”的典型案例。它提醒着所有职场人,在权力的顶端,个人行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私事,而是与公司治理紧密相连。这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理性与残酷,也是保障企业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