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生物近期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揭示了公司业绩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标志着公司创始人赵燕回归业务一线后的首次业绩考验。8月29日,华熙生物通过其官方公众号宣布赵燕董事长重返业务一线,并声称第二季度利润已呈现触底反弹的趋势。然而,实际数据却显示,华熙生物上半年营收为22.61亿元,同比下降19.57%,归母净利润为2.21亿元,降幅更是达到了35.38%。这份成绩单是近四年来的最差表现。
与华熙生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巨子生物在同期的业绩表现颇为亮眼。这家刚刚在与华熙生物的舆论战中落败的企业,上半年实现了31.13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22.5%,净利润更是高达11.82亿元,同比增长20.6%,净利润率高达38%。尽管如此,资本市场的反应却显得相对冷静。华熙生物在半年报发布后的四个交易日内股价微涨1.24%,而巨子生物的股价则在三个交易日内下跌1.82%。
赵燕自今年3月宣布重返业务一线以来,开始积极推动公司变革,对经营理念、业务方向及人才组织模式进行了系统性调整。华熙生物在半年报中提到,这些调整尚处于初期阶段,核心举措包括重构品牌传播沟通模式、聚焦高壁垒科技资产转化、革新组织与人才体系等。从半年报数据来看,一些调整似乎已初见成效,尤其是销售费用率的显著下降。第二季度,公司的销售费用率下降了12.46个百分点,上半年整体下降了6.19个百分点。
然而,市场上对华熙生物的改革成效仍存在质疑。有观点认为,尽管第二季度净利润有所反弹,但与历史数据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公司公众号的积极发声被部分观察人士视为精心设计的“数据滤镜”,试图掩盖整体业绩的颓势。甚至有传闻称,赵燕因对公关部的工作不满而进行了严厉批评,随后公关部紧急发布利好消息以应对负面舆论。不过,这些说法并未得到华熙生物官方的证实。
华熙生物业绩承压的背后,是其三大业务板块收入的全面下滑。原料业务、医疗终端业务、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分别实现营收6.26亿元、6.73亿元和9.12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0.58%、9.44%和33.97%。公司表示,上半年业绩下滑主要是由于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同比下降所致。尽管如此,华熙生物仍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并致力于优化业务结构和提升运营效率。
与此同时,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之间的舆论战也备受关注。这场持续一个月的论战最终以巨子生物的认输而告终。巨子生物在官方公众号上承认,其现有的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标签标识在某些方面已逐渐显现出局限性,难以完全适配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高标准和高要求。这一事件不仅加剧了双方的市场竞争,也引发了公众对医美行业标准和监管的关注。
面对业绩压力和市场竞争,华熙生物仍在加大研发投入。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总额达2.3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0.22%,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09个百分点。研发团队人数也增至902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3.37%。尽管研发人员平均薪酬有所下降,但公司已申请专利1081项,其中已获授权专利632项。这些专利涵盖了功能糖及氨基酸两大类生物活性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在赵燕重新掌舵并大幅削减营销投入后,华熙生物能否依靠研发驱动实现反弹,仍是一个未知数。在巨子生物、锦波生物等竞争对手的夹击下,华熙生物需要依靠怎样的王牌产品来巩固其行业地位,也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