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算力产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成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根据最新发布的《2025算力发展报告》,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规模突破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基础设施水平位居全球前列。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快速部署,更体现在应用场景的深度拓展——从通用计算向异构计算、智能计算的迁移,正重塑人工智能产业的底层逻辑。
产业升级的动能正加速释放。IDC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1037.3 EFLOPS,2028年进一步攀升至2781.9 EFLOPS;同期通用算力规模也将从85.8 EFLOPS增长至140.1 EFLOPS。这种增长背后,是金融服务、医疗健康、工业制造等领域对智算算力的爆发式需求。以医疗行业为例,东软集团通过"AI+数据"驱动的智慧医院解决方案,上半年新签垂直领域AI应用合同4.84亿元,其中医疗领域合同额同比增长60%,展现出算力与行业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
资本市场对算力赛道的热情持续高涨。A股80余只AI算力概念股今年平均涨幅达73.97%,胜宏科技、新易盛等22只个股涨幅翻倍。估值层面,尽管行业整体估值水平有所提升,但仍有6只个股滚动市盈率低于40倍,包括润泽科技、浪潮信息等;东软集团、同方股份等3股市净率低于2倍,其中东软集团以1.34倍的市净率成为最低估值标的。这家老牌软件企业不仅在医疗AI领域取得突破,其算力运营平台还入围中兴通讯供应商名单,支撑智算资源的高效协同。
研发强度成为区分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数据显示,35只AI算力概念股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超亿元且占营收比例逾5%,深南电路以36次机构调研频次领跑行业。该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56.3%,得益于AI算力升级、存储市场增长及汽车电子智能化带来的机遇。沪电股份、科士达等企业也因高频调研受到关注,这些公司在PCB、电源系统等细分领域的技术积累,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增长。
国际市场上,算力领域的战略合作持续升温。当地时间11月3日,亚马逊云服务(AWS)与OpenAI签署380亿美元算力合同,创下云计算与AI领域合作规模新纪录。根据协议,AWS将提供数十万片英伟达最新GPU,并预留千万级CPU扩展空间,支撑ChatGPT推理及新一代模型训练。这项合作不仅巩固了AWS在全球AI基础设施的领先地位,也为OpenAI的多云战略提供算力保障,预计2026年底前完成全部部署。
国内电网投资同样为算力产业注入新动能。国家电网2025年第七十四批采购公示显示,输变电项目第五次变电设备招标涉及金额超30亿元,涵盖变压器、电抗器等核心设备。中金公司分析指出,特高压领域将迎来新一轮设备招标高峰,藏东南—粤港澳、蒙西—京津冀等重大工程陆续推进,有望为特高压设备龙头带来持续业绩支撑。这种基础设施投资与算力需求的共振,正构建起数字经济发展的双重底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