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能领域近日迎来重大技术突破,由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主导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成功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首个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国家,更验证了利用钍资源替代传统铀燃料的可行性,为第四代核能系统商业化应用奠定关键基础。
据科研团队介绍,钍基熔盐堆采用高温熔盐作为冷却剂,具备固有安全、无需水冷、常压运行等显著优势。其核心创新在于通过中子轰击将钍-232转化为可裂变的铀-233,实现了核能领域的"点石成金"。我国已探明钍资源储量达28万吨,其中80%为稀土开采中的伴生矿,这种"买一送一"的资源禀赋使核燃料成本大幅降低,同时解决了稀土尾矿的综合利用难题。
与传统核电站相比,钍基熔盐堆展现出颠覆性优势。常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每小时需消耗3万吨冷却水,而熔盐堆通过600-700℃高温下稳定循环的熔盐介质,完全摆脱了对外部水源的依赖。这种"不口渴"的特性使其选址灵活性大幅提升,首座实验堆即选址在甘肃民勤的沙漠地区,为内陆地区发展核能开辟了新路径。
资本市场对核能创新反应热烈。通达信核电核能指数年内涨幅达52%,近30只概念股实现翻倍增长,其中纽威股份、应流股份等6只个股涨幅超150%。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预测,到2030年我国在运核电装机容量将跃居全球首位,2040年核电发电量占比有望突破10%。
在核聚变领域,中国同样取得突破性进展。位于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于10月1日完成关键部件吊装,标志着总投资85亿元的项目进入主体建设阶段。该装置采用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预计2027年实现聚变发电演示,2030年点亮全球首盏聚变能源灯。科技界普遍认为,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研发投入已达全球其他国家总和的两倍。
国际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核能发展。比尔·盖茨在近期访谈中指出,中国在核裂变与核聚变领域的研发进展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在解决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用电需求方面具有战略价值。他强调,随着热泵和电动汽车普及,发展清洁高效的核能对控制电力成本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