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涉及中国铁矿石采购策略调整的消息引发国际市场高度关注。据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透露,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要求国内钢铁企业暂停以美元结算方式采购必和必拓(BHP)的海运铁矿石,此举直接影响到澳大利亚铁矿石对华出口。
业内人士指出,该决策是在中澳双方历经多轮价格谈判未果的背景下作出的。此举被国际观察家解读为中国主动重构全球铁矿石供应链的重要信号,标志着中国在铁矿石定价权争夺中采取更为主动的策略。数据显示,澳大利亚铁矿石对华出口量占其总出口量的70%以上,中国钢铁行业每年消耗的铁矿石中,进口比例超过80%。
就在中国调整采购策略的关键时刻,位于非洲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项目遭遇突发状况。据《上海有色》10月3日报道,该项目1、2号矿区发生安全事故,导致3名工人死亡。涉事企业随即宣布暂停运营,全面开展安全检查。这个由魏桥集团、中铝集团和宝武集团等中企联合投资超300亿美元的超级项目,已探明储量达50亿吨,平均品位66%,被视为中国打破铁矿石进口依赖的重要战略资源。
此次事故的时机引发市场诸多猜测。分析人士指出,西芒杜项目作为中国对澳铁矿石谈判的重要筹码,其运营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中方在价格谈判中的话语权。目前该项目仍处于开发阶段,若因安全事故导致工期延误,可能影响中国钢铁行业原料供应结构调整的节奏。
从战略层面看,中国推动铁矿石人民币计价具有多重考量。首先可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成本风险,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使跨境结算效率大幅提升。其次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通过大宗商品贸易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更重要的是,这将削弱澳大利亚等传统供应方在价格谈判中的优势地位。
澳大利亚方面对此反应强烈。该国矿业专家承认,若中国成功建立人民币计价体系,澳方将失去每年数百亿美元的"价格租金"。数据显示,2022年澳大利亚对华铁矿石出口额达1260亿澳元,占其铁矿石总出口的83%。这种高度依赖的贸易结构,使澳方在谈判中处于明显劣势。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调整进口策略的同时,正在加快国内资源开发和海外权益矿建设。除西芒杜项目外,中国企业在非洲、南美等地还拥有多个在建铁矿项目。这种"多源供应+人民币计价"的组合策略,正在改变全球铁矿石市场的传统格局。
市场分析机构指出,当前铁矿石博弈已进入关键阶段。西芒杜项目的突发状况虽带来短期变量,但不会改变中国重构供应链的长期战略。随着国内钢铁行业集中度提升和期货市场发展,中国在铁矿石领域的议价能力将持续增强,全球铁矿石定价体系或将迎来历史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