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迎来重要转折——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要求国内钢铁企业暂停以美元计价采购必和必拓铁矿石船货。这一决策不仅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更被视为中国在铁矿石贸易领域重塑规则的关键一步。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中国年进口量达12亿吨,占全球贸易量近半,却长期面临价格不公、结算受限等困境。此次战略调整,标志着中国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掌控贸易规则。
长期以来,中国钢铁行业承受着双重压力:一方面,必和必拓等矿业巨头以极低成本开采铁矿石,却以数十倍价格出售给中国,其2025年利润预计超100亿美元,远超中国主要钢企利润总和;另一方面,美元结算机制导致汇率风险高企,仅汇率波动每年就可能造成国内钢厂6.4亿美元损失,加之定价机制被人为操控,中国每年额外支付约150亿美元。这种“高价买菜还要换外币”的模式,迫使中国加速寻求突破。
中国此次亮出的“三张王牌”,为打破旧有格局提供了坚实支撑。首张王牌是货源多元化战略。过去,澳大利亚和巴西垄断中国80%的铁矿石进口,如今非洲几内亚西芒杜铁矿已投产,预计2026年产能达1.2亿吨,其高品位、低成本优势显著;俄罗斯对华铁矿石出口量增长22%,且半数采用人民币结算;秘鲁、喀麦隆等地矿山也将于2025年新增超1000万吨供应。货源分散化使中国采购选择权大幅提升,不再依赖单一供应商。
第二张王牌是定价权争夺。普氏指数长期被少数机构操控,无法反映真实供需。中国推出的“北铁指数”以青岛、曹妃甸等港口成交价为基准,采用人民币计价,构建了本土定价标准。同时,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交易量达新加坡市场的23倍,价格与现货高度贴近,形成透明市场约束。首钢等企业利用区块链技术推进人民币结算,必和必拓等巨头已接受部分人民币交易,标志着“买家市场”时代来临。
第三张王牌是充足的战略储备。中国港口堆积1.44亿吨铁矿石,可满足钢厂一个多月生产需求,国家层面另有1亿吨战略储备。电炉炼钢技术普及降低了对高品位铁矿石的依赖,即使供应波动,影响也处于可控范围。反观澳大利亚,其80%的铁矿石出口依赖中国,若中国减少采购,其转售至印度、东南亚需投入数百亿美元建设运输通道,经济冲击显著。
人民币结算的推进是此次变革的核心成果之一。2023年铁矿石人民币结算占比仅5%,随着必和必拓妥协及新货源涌入,预计2025年将升至25%,2026年突破40%。矿业巨头持有人民币后,可购买中国电动汽车、5G设备等高科技产品,或投资人民币资产,形成良性循环。澳大利亚铁矿石收益预计从2025年的1160亿澳元降至1050亿澳元,迫使其重新审视中澳经贸关系,寻求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
此次变革的影响远超铁矿石领域。长期以来,全球贸易规则由发达国家主导,中国此举向世界证明:最大采购方有权改变不合理定价模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开拓多元供应渠道。美元主导的结算体系正面临挑战,未来石油、铜等大宗商品交易中,人民币、欧元等非美元货币的使用可能增加,全球贸易体系将向更公平的方向演进。暂停美元采购并非对抗,而是买家行使正当权利,正如消费者有权选择商品与支付方式。到2030年,澳大利亚矿企市场份额可能降至10%以下,人民币结算比例有望突破40%,铁矿石贸易将真正实现需求主导的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