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虚拟角色变成徽章、玩偶后,就像现实中的朋友一样陪伴着我,我愿意为这份情绪价值买单。”10月4日,在郑州某商场内,“谷子”爱好者李布丁与朋友相约,一同沉浸在“吃谷”的乐趣中。
“谷子”一词源于英文“goods”的音译,主要指代漫画、动画、游戏等IP衍生出的周边商品,如盲盒、徽章(俗称“吧唧”)和卡片等。近年来,“谷子经济”迅速崛起,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宠。
今年“十一”假期,郑州大上海商场内的“谷子”店迎来消费高峰。店内人潮涌动,新推出的盲盒和人物徽章备受年轻消费者青睐。“买徽章、装饰‘痛包’,是我展示个性的方式。”身着游戏角色装扮的李京航,一边挑选“谷子”,一边展示自己包上挂满的徽章和卡片。他表示,这样的装扮能迅速吸引同好,方便交流与分享。
“假期是‘吃谷’的黄金时段。”该“谷子店”店主柏洋军介绍,今年“十一”期间,店铺日均客流量超过2000人次,是工作日的十倍以上。他指出,“谷子”的主要消费群体集中在15岁至25岁的学生和年轻上班族。
柏洋军对“谷子”市场充满信心,已在郑州开设两家店铺。他提到,随着《哪吒》等国产动漫的兴起,国产IP周边商品的销售占比显著提升。
“谷子热”不仅催生了新的消费热点,也为传统商业体注入了新活力。郑州大上海商场运营总监陈城钢表示,商场曾因消费活力不足濒临倒闭,但2022年一家手办店的短视频在“谷子圈”走红后,商场迅速转型为“二次元”文化聚集地。
如今,大上海商场已吸引50多家“谷子店”入驻,包括一些头部品牌,同时带动了猫咖、游戏厅等体验式消费业态的发展。陈城钢介绍,今年“十一”假期,商场日均客流量接近3万人次,成为河南省内新兴的“二次元打卡圣地”。
《2024—2025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3000亿元。
然而,专家也指出,“谷子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盗版侵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胡钰认为,未来应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开发更多高品质原创IP,打造特色消费场景,同时规范市场秩序,构建从原创IP到周边衍生品的完整产业链,以文化新风向带动经济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