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做出一项引发全球钢铁产业关注的决策——暂停采购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此举导致12艘已装船的货轮被暂时拦截在运输途中。这一动作背后,折射出中国钢铁产业在原材料供应链领域的新战略布局,以及全球铁矿石定价权格局的深刻变化。
表面看,此次暂停采购的直接原因是澳大利亚铁矿石供应端出现波动。由于当地老矿区资源逐渐枯竭,新矿区尚未形成稳定产能,必和必拓公司近期供应的铁矿石品位出现明显下降。中方基于成本考量,要求对方提供更大价格折扣,但双方未能就此达成一致,导致贸易暂时中断。然而,这一看似普通的商业谈判背后,实则暗含全球铁矿石市场权力结构的深刻调整。
长期以来,全球铁矿石市场由三大巨头主导:澳大利亚必和必拓、英国力拓(通过收购澳大利亚北方矿业形成澳洲根基)以及巴西淡水河谷。这三家企业掌握着全球铁矿石贸易的定价权,其定价策略直接影响全球钢铁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数据显示,2024年三大巨头净利润总额达1840亿元,而同期中国钢铁行业整体利润仅为290亿元,不足前者零头。这种利润倒挂现象,凸显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年产量超10亿吨,消化全球75%海运铁矿)在原材料采购端的被动局面。
以必和必拓为例,其铁矿石开采成本约10美元/吨,但当前售价仍高达130美元/吨,毛利率超过90%。相比之下,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作为全球最大钢铁企业,净利率不足3%,马钢、鞍钢等企业甚至处于亏损状态。这种"中国炼钢技术全球领先,但利润被上游吞噬"的怪圈,迫使中国必须重构铁矿石采购体系。
巴西作为全球第二大铁矿储量国,淡水河谷公司近年与中国合作日益紧密。2024年其铁矿石产量达3.28亿吨,预计2025年出口量将突破4亿吨。中国通过投资钱凯港降低运输成本,并规划两洋铁路进一步优化物流,同时推动人民币结算(目前占中巴铁矿贸易的28%)。这种"工业品换矿产+人民币结算"的模式,正在构建中巴之间的新型贸易体系。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非洲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开发。该矿储量达50亿吨,铁矿石品位普遍超过65%,且为露天矿,开采成本低廉。中国铝业、宝武钢铁等企业主导开发全链条,初期年产能即达1.2亿吨。值得注意的是,首艘满载西芒杜铁矿石的货轮将于近期抵达中国,这一时间节点与暂停澳矿进口形成战略呼应。
这种布局与稀土产业改革路径高度相似。中国稀土产业曾因企业无序竞争导致行业亏损,后通过组建六大稀土集团、实施总量控制,最终掌握全球定价权。如今,中国钢铁产业正沿着类似路径推进——通过控制上游资源、统一采购谈判、优化贸易结算,逐步扭转在原材料端的被动局面。
当前,全球钢铁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国作为最大消费国和生产国,其战略调整不仅关乎自身产业利益,更将重塑全球铁矿石市场的权力结构。从澳大利亚到巴西,再到非洲,中国正在构建多元化的铁矿石供应体系,这场关于定价权的争夺战,或将重新定义21世纪全球工业原材料的贸易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