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领域,能否站在思想的高度,往往决定着企业能否精准把握并运用概念,而这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概念,作为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人们在理性认识阶段对一类事物或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后,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共同属性的思维反映。若一个人对工作和生活缺乏深刻认识,无法洞察表象背后的本质,便难以形成对概念的正确认知,只能随波逐流。对于创业者来说,若没有对所在行业的深刻思想洞察,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华为的持续成功,便源于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思想理念,这背后离不开任正非的非凡智慧。华为提出“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企业愿景和使命,正是这种高瞻远瞩思想的体现。基于这一愿景,华为能够吸引更多人才,拓展更多业务领域,比如进入汽车行业,就是符合其愿景的战略选择。这反映出华为对自身定位的清晰认识,一个企业若不清楚“我是谁”,便容易迷失方向。
在华为创业初期,任正非通过《华为基本法》凝聚了公司上下的共识,明确了公司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梦想的追求,并依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当时,许多老板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任正非已经认识到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是根本。因此,华为坚持研发投入,追求成长最大化,不看重当下的盈利,而是强调市场地位和格局。从“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到“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华为愿景的升级,都体现了利他的理念,这与“利润最大化”以自我为中心的本质截然不同。
从直观到抽象,从具体到概念,是一个需要思想艰苦奋斗的过程,否则就无法进行正确的判断、推理与论证。以“知识资本化”为例,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任正非创办华为时白手起家,他本可以像其他老板一样,以个人发财为追求,但他没有这样做。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体现了任正非的思想高度。
华为作为科技企业,要在通信领域取得成功,离不开规模化的人才。因为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任正非判断人才是根本,华为需要通过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成功。于是,华为提出了“知本化”的概念(相对于“资本化”而言),即通过转化为资本的形式,体现和报偿劳动、知识以及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的累积贡献;利用股权安排,形成公司的中坚力量,保持对公司的有效控制,使公司可持续成长。知识资本化与适应技术和社会变化的有活力的产权制度,是华为不断探索的方向。
不同的认识带来不同的利益分配机制,而利益分配机制的内涵在于对价值创造的评价和激励。华为的持续成功,正是建立在这样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
然而,知行合一才是最难的。上述理念虽然容易理解,许多老板也能认同,但真正做起来却很困难。有两段话值得大家反思:一是“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看到事物的现象、片面和外部联系,这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即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二是“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反复接触的事物在脑子里产生认识突变,形成概念。概念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这两段话揭示了概念的产生和重要性。
在创业过程中,只有真正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的概念,获得真理,才能从更高层面俯视全局,高屋建瓴,趋利避害。应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也是思想有了概念认识后的境界。
有了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才能通过改造自己去改造世界。以华为的激励机制为例,任正非强调兼顾短期和长期的平衡,“华为的实力是潜能的释放,关键是人力资源激励,要把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都分配好。一定要以发展短期激励,长期激励则起到稳定公司的作用”。这体现了任正非对人才激励的深刻认识,正因为这种认识,他才能团结众人。
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但激励要分短期和长期。没有短期激励,谁愿意努力干活?而没有长期激励,公司也难以保持稳定,因为大家看不到前途。再如为客户服务,任正非认为“只有客户给我们钱,因此对客户要最好。产品的技术导向要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华为公司的共同价值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管理原则也是基于此设立的。可以说,任正非让华为站在了规律的一边,因此能够无往不利。
思想权是企业最大的管理权,任正非做企业能够出类拔萃,归根结底在于他的思想境界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