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需求疲软、流量成本攀升、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品牌如何突破增长瓶颈?小米商业营销负责人陈高铭在访谈中指出,企业必须回归以用户为核心的经营本质,通过重构产品、渠道与品牌三大要素,实现从流量依赖到价值驱动的转型。
当前市场环境下,过度依赖外部红利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陈高铭分析称,许多品牌曾借助人口红利、渠道红利或主播带货实现短期增长,但当红利消退时,往往面临销量断崖式下跌的困境。以美妆行业为例,部分品牌过度投入直播带货,却忽视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导致用户忠诚度缺失;汽车行业则存在"重销量轻品牌"的现象,通过效果广告堆砌数据,最终陷入价格战泥潭。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缺乏独立于渠道的品牌资产,企业将永远处于被动地位。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品牌需从三个维度重构竞争力。产品层面,企业应避免简单复制市场爆款,转而深入挖掘用户真实需求。陈高铭以宠物食品为例,提出可开发"营养套餐"等创新品类,通过场景化解决方案满足新消费趋势。渠道层面,品牌需建立全渠道触达能力,降低对单一平台的依赖。他强调,渠道的本质是连接用户的通路,而非品牌根基,企业应打通用户数据与服务体系,实现真正的用户运营。品牌建设层面,精神共鸣与情绪价值成为关键壁垒。陈高铭认为,品牌不仅是标识或口号,更是价值观的载体,能否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决定其能否穿越周期。
在人群洞察方面,陈高铭提醒企业警惕"数据陷阱"。他指出,平台提供的人群模型虽有助于理解市场,但无法替代对真实用户的深度感知。中国消费市场呈现高度多样性,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蕴含巨大潜力。品牌需跳出"一线城市精英"视角,走进目标用户的生活场景,通过观察行为、倾听需求来设计产品和沟通策略。例如,某些三四线城市居民因生活压力较小,反而具备更强的消费能力,这类细分市场往往被企业忽视。
家庭场景的回归为品牌营销提供了新机遇。数据显示,家庭消费占整体消费的55%,智能大屏用户日均活跃度稳定,使用时长甚至超过移动端。陈高铭分析称,大屏营销具有三大优势:视觉感染力强、场景融合度高、用户体验优。从观影到购物、健身、短视频,大屏功能已全面延伸。未来,大屏营销将向"统一经营、数据驱动、后链路可验证"方向发展,通过整合运营和转化验证,提升营销效率。例如,小米已实现用户观看广告后直接跳转电视淘宝购物,或通过LBS技术导流周边实体店,这些创新形式正在重塑品牌与用户的互动方式。
面对流量成本高企的现状,陈高铭强调,品牌需摆脱对ROI的短期追逐,转而聚焦用户长期价值。他提出"产品是起点,通路是过程,品牌是终点"的发展路径,建议企业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倾听用户声音,打造差异化产品;二是构建全渠道触达能力,降低渠道依赖;三是在关键场景中与用户建立情感共鸣。以奢侈品行业为例,高清大屏能完美展现产品质感,吸引中产阶级消费者;日化、快消行业则通过大屏实现新品教育,推动产品换新。
在数字化营销层面,陈高铭认为行业仍存在三大改进空间。首先是统一经营,当前大屏市场过于分散,未来需通过整合提升行业规范;其次是数据驱动,营销应与电商数据打通,实现相对精准的人群投放;最后是后链路验证,需建立线上线下的销量增长评估体系,确保营销投入可量化。他特别强调,大屏直播卖货需坚守品质底线,避免沦为"忽悠式"营销,只有选择优质产品,才能维护平台公信力。
陈高铭总结称,人口红利和渠道红利时代已经结束,品牌需通过内功修炼实现突破。这包括从模仿到洞察的转型,基于真实场景进行产品创新;从依赖平台到自主链路的转变,实现全渠道用户触达;从交易符号到价值共鸣的升级,构建品牌精神认同。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市场环境中,回归"人"的本质成为品牌最大的确定性,唯有坚持用户价值导向,才能跳出流量内耗,实现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