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位曾以“先挣它一个亿”为目标的商业巨擘,因1.86亿元债务陷入“限高”风波,一度被禁止乘坐飞机和高铁。然而,事件在短短一天内出现戏剧性反转——次日清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相关“限高”信息已无法查询。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限高”源于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起执行案件,标的额正是1.86亿元。万达方面解释称,该纠纷源于下属项目公司的经济问题,双方此前一直处于协商阶段,此次“限高”或因执行层面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尽管王健林已迅速解除限制,但这一事件仍暴露出万达集团深层的债务隐患。
媒体调查显示,截至2025年9月,万达集团被执行总额已超76亿元,其中未来一年内到期的债务高达302亿元。而集团账面现金仅116亿元,资金缺口近200亿元。更严峻的是,万达商业管理集团总负债约3000亿元,仅需支付利息的“有息负债”就达1375亿元。按当前核心利润计算,万达每年需偿还的利息远超其盈利水平,债务压力可见一斑。
为缓解资金危机,王健林自2024年起开启“资产甩卖”模式。2025年,万达计划打包出售48座核心万达广场,预计回笼资金500亿元。截至目前,已有85个万达广场易主。万达电影控制权、万达酒店管理公司及快钱金融30%股权等优质资产相继被出售。这些曾被视为“摇钱树”的核心业务,如今成为万达自救的关键筹码。
万达的困境源于多年前的一纸“对赌协议”。为从港股退市回归A股,万达与多家机构签订协议:若未能在规定时间内上市,需连本带利回购股份。然而,IPO排队多年无果,对赌条款触发后,回购义务如雪球般滚大。仅一家机构就要求50亿元回购款,整个债务规模远超市场预期。
面对如此局面,71岁的王健林未选择逃避。与部分企业家通过“技术性离婚”转移资产或抛售资产跑路不同,他坚持“不跑、不赖、卖资产还债”的原则。王健林曾明确表态:“什么都能卖,就是不卖国。”这种硬气与担当,在当下商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军旅出身的王健林16岁参军,军人特有的坚韧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万达如今风光不再,但王健林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企业家的责任与底线。他没有将财富转移至海外,也没有成为“老赖”,而是选择直面债务,这种态度赢得了社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