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近日正式批复,核准上海证券成为新疆前海联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主要股东,同时确认百联集团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此次批复对上海证券受让前海联合基金全部2亿元注册资本(占注册资本100%)无异议,标志着这场历时近一年的股权收购案画上句点。
这场股权变更的起点可追溯至2025年2月7日。当日,上海证券在前海联合基金30%股权的第五次拍卖中,以3766.22万元的价格成功竞得。这一成交价较此前6725.4万元的评估价大幅折价44%,既反映了市场对前海联合基金当时发展状况的审慎态度,也为后续股权整合创造了条件。随着证监会核准上海证券受让全部注册资本,该公司正式实现对前海联合基金的控股。
前海联合基金的股权拍卖历程充满波折。自2024年3月首次启动拍卖以来,该部分股权的转让过程屡遭变故。首次拍卖因“案外人对拍卖财产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被撤回;第二次拍卖因市场关注度不足、投资者信心缺乏而流拍;第三次拍卖虽由原中小股东深圳粤商物流有限公司竞得,但因未按时支付尾款导致失败;第四次拍卖再次流拍。直至2025年2月,上海证券在第五次拍卖中以最高应价胜出,才为这一系列波折画上阶段性句号。
前海联合基金的困境与其股东背景密切相关。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7日,注册资本2亿元,是证监会批准成立的国内第99家基金管理公司。其初始股东包括深圳市钜盛华(持股30%)、粤商物流(持股25%)、深圳市深粤控股(持股25%)、凯信恒(持股15.1%)和前海人寿保险(持股4.9%)。其中,深圳钜盛华的实际控制人为宝能集团董事长姚振华,其他四位股东均与“宝能系”关联密切,前海联合基金因此被视为“宝能系”旗下的核心基金公司。
然而,随着“宝能系”整体经营状况恶化,前海联合基金的股东们陷入多重困境。公开信息显示,深圳钜盛华被列为失信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其持有的股权被冻结,同时公司被限制高消费;深圳粤商物流同样被列为失信执行人、被执行人并被限制高消费;凯信恒存在股权冻结情况;深圳深粤控股也已成为被执行人。这些股东层面的问题直接传导至前海联合基金的经营管理中,导致公司发展陷入僵局,成为其股权多次拍卖遇冷的重要原因。
上海证券此次收购前海联合基金30%股权,是其完善“券商资管+公募基金”业务链条的重要举措。通过获取公募牌照,上海证券能够拓展资产管理业务版图,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对于前海联合基金而言,上海证券的入主为其带来了资金支持、管理经验和渠道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有助于其突破发展瓶颈,摆脱“宝能系”阴影。
此次股权变更不仅为前海联合基金注入新活力,也为行业内其他陷入困境的中小型基金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引入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实现资源整合和转型升级,这些公司有望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