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商人的群体中,林木勤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以一家濒临倒闭的饮料厂为起点,最终打造出年营收超百亿的饮料帝国。从技术员到企业掌舵者,从亏损国企到上市巨头,他的商业轨迹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密码。
上世纪80年代,林木勤还是深圳建材公司的普通技术员。一次行业调动让他踏入饮料领域,从基层员工到管理层,最终成为东鹏饮料的总经理。2003年国企改制浪潮中,他联合19名员工凑齐146万元,接下了这个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的烂摊子。当时无人看好这个决定——没有品牌积淀,没有销售渠道,如何与行业巨头竞争?
初期的探索充满波折。东鹏尝试过1元茶饮路线,每瓶仅3分钱的利润难以覆盖成本,企业仍在亏损边缘挣扎。转折点出现在2009年,林木勤将目光投向功能饮料市场。当时红牛占据80%市场份额,但高昂的定价让消费者颇有微词。东鹏特饮以红牛一半的价格、双倍的容量横空出世,连广告语都直截了当:"累了困了就喝东鹏特饮"。
这种"模仿式创新"引发市场争议,却让东鹏特饮在三四线城市迅速扎根。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策略,产品渗透进便利店、小卖部、工厂超市。瓶盖防尘设计、扫码赢奖等微创新提升了消费体验,逐渐形成差异化竞争力。2013年签约谢霆锋作为代言人,更是让品牌知名度实现跨越式提升。
营销投入与研发费用的悬殊对比,折射出企业的战略选择。招股书显示,东鹏饮料年销售费用超10亿元,而研发投入不足4000万。这种"重渠道轻研发"的模式,在水饮行业被证明行之有效——品牌认知度和终端覆盖率才是核心竞争力。
2021年登陆上交所后,东鹏饮料市值突破千亿。最新财报显示,上半年营收达107.37亿元,同比增长超40%。公司宣布派发13亿元现金红利,其中林木勤家族独得8亿余元。这种"家族式分红"引发市场热议,既体现企业现金流实力,也暴露出公众公司的治理特征——从股权结构到战略决策,林氏家族始终掌握绝对话语权。
行业追随者的出现从侧面印证了东鹏模式的成功。达利食品推出的乐虎几乎复制了东鹏路径,相似的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让消费者难以区分。这种竞争白热化现象,反而证明了东鹏特饮商业逻辑的有效性。
面对"山寨红牛"的质疑,林木勤在公开场合坦言:"学习先行者是后发者的必经之路"。在完成原始积累后,企业开始推出东鹏加気、0糖系列等差异化产品,逐步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这种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从生存到发展的必然路径。
东鹏饮料的崛起,既得益于功能饮料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更源于对下沉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林木勤没有执着于成为第二个红牛,而是选择做更懂普通消费者的第一个东鹏——价格更亲民,渠道更下沉,产品更接地气。这种差异化定位,最终成就了年入百亿的饮料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