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含权产品受青睐,理财资金“转道”入市,规模激增如何守住收益?

   时间:2025-09-13 15:23:27 来源:经济观察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A股市场热度攀升,银行理财市场正经历一场结构性转变。原本以纯固收产品为主导的理财格局,如今因含权类产品的崛起而悄然生变。多位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向记者透露,近期权益类资产占比较高的理财产品规模激增,资金流向呈现从低风险产品向中高风险产品迁移的特征。

某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权益投资负责人程勤贵观察到,过去国有大行代销渠道对含权产品设置严格限制,权益类资产占比通常不超过15%。但近期这些渠道主动放宽标准,开始引入权益类资产中枢达30%的混合类产品。这种转变直接反映在市场数据上——普益标准数据显示,8月全市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31.2万亿元,较上月基本持平,资金"体内循环"特征显著。

"所谓体内循环,本质是理财资金在系统内的结构调整。"某城商行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顾晓强解释道,资金正从现金管理类和纯固收产品,向权益占比20%-45%的混合类产品集中。这类产品凭借"进可攻退可守"的特性,成为投资者分享股市红利的重要工具。

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加剧了传统产品的销售困境。某国有大行华东分行理财业务主管坦言,纯固收产品收益率不断走低,倒逼机构通过含权产品突破增收瓶颈。程勤贵管理的某只权益占比30%的混合类产品,规模在一个月内从2亿元飙升至5亿元,新增资金几乎全部来自固收类产品转移。

投资者行为模式发生深刻变化。某股份行支行客户经理王炜指出,尽管A股指数创年内新高,但直接赎回理财入市的投资者比例低于往年。前些年"赛道股"投资留下的教训,使投资者更倾向通过含权产品间接参与股市。这种谨慎态度在高净值客群中尤为明显,他们开始将部分资金转向风险评级R3(平衡型)的混合产品,甚至要求定制包含打新、黄金、指数等多元策略的专属产品。

理财机构对产品风险等级的划分愈发精细。顾晓强透露,其所在公司将含权产品按权益占比划分为三个层级:0-20%为R2(稳健型),20-45%为R3(平衡型),45-80%为R4(进取型)。数据显示,下半年R3级产品成为资金流入主力,部分投资者甚至从R2产品升级至R3产品。

产品发行节奏随之加快。7月银行理财子公司新发混合类产品达45款,超过上半年月均水平。程勤贵通过调研发现,投资者普遍认为R3产品能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捕捉股市机会。数据显示,挂钩红利策略和指数增强策略的混合类产品,年化收益率突破10%的同时,最大回撤控制在2.5%以内。

资金集中涌入带来新的挑战。顾晓强管理的某只红利策略R3产品,规模从3亿元迅速扩张至6亿元,导致仓位下降和收益摊薄。"规模始终是收益的敌人"成为行业共识。为应对压力,理财机构采取双重策略:一方面通过纳入黄金、恒生科技指数等多元资产提升收益;另一方面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定制专户服务,分流投资压力。

产品创新面临流动性管理难题。调研显示,投资者对日开型(每日可申赎)混合产品需求旺盛,但热门板块估值攀升增加了资产配置难度。程勤贵团队调整策略,减少持有高估值红利股,转而挖掘现金流改善的个股,并通过增持红利ETF保持流动性。部分机构还引入"年化收益/最大回撤"指标,试图在收益、风险和流动性间找到平衡点。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