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代半导体领域迎来重要技术突破——北京晶飞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激光剥离设备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晶圆剥离。作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晶飞半导体的这一成果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更为全球碳化硅产业降本增效开辟新路径。据测算,12英寸晶圆较传统6英寸产品可用面积提升近4倍,单位芯片成本可降低30%-40%,标志着我国在第三代半导体核心装备领域实现关键跨越。
碳化硅材料因其耐高压、高频、高热导性等特性,正成为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数据中心等领域的"黄金材料"。以碳化硅和氮化镓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凭借高频高效、耐高温等优势,已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升级的核心方向。Yole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规模达34.3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103.8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0%。
技术突破带来的产业效应正在显现。晶飞半导体指出,此次12英寸晶圆加工技术的突破,不仅解决了大尺寸晶圆加工的技术瓶颈,更为全球碳化硅产能扩张提供关键设备支撑。在应用层面,成本降低将加速碳化硅器件在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光伏逆变器等领域的普及。东方证券研报特别指出,随着英伟达GPU芯片功率提升,采用碳化硅中介层可显著优化散热性能,部分头部企业已开始布局相关应用。
资本市场对碳化硅产业的关注持续升温。据统计,A股42只碳化硅概念股中,9月以来15只个股实现逆势上涨,天岳先进(23.38%)、弘元绿能(23.21%)、德龙激光(17.34%)涨幅居前。作为全球少数实现8英寸碳化硅衬底量产的企业,天岳先进半年报显示,其12英寸衬底产品已率先推向市场,技术实力位居行业前列。
研发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数据显示,42家概念股上半年研发费用合计达105.05亿元,其中24家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燕东微(221.21%)、英唐智控(111.6%)、北方华创(52.74%)增幅领先。燕东微半年报披露,其6英寸SiC生产线已完成小pitch MOSFET技术验证版首轮流片,工艺基限得到确认,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28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外资机构同样看好中国碳化硅产业发展。统计显示,6只概念股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QFII身影,按6月30日收盘价计算,合计持股市值达2.04亿元。其中,*ST华微(0.87亿元)、深圳华强(0.47亿元)、宇环数控(0.22亿元)获QFII持股市值居前三位。随着技术迭代和产能扩张,中国碳化硅产业正从材料环节向器件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延伸,形成完整的自主可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