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冯先生近日在一场线上拍卖中经历了“过山车”般的体验——他原以为以超低价拍到了一辆玛莎拉蒂新能源车,结果却发现自己拍下的是一辆与玛莎拉蒂商标高度相似的“老头乐”电动代步车,最终在媒体介入下才得以追回保证金。
事发当晚,冯先生在浏览某拍卖平台时,发现一辆起拍价仅166元的“玛莎拉蒂”新能源车。他未多加思索便交纳了3500元保证金并出价一次,心想这种低价豪车拍卖未必能成功。然而,次日清晨,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竟以19966元的价格竞拍成功,加上佣金需支付21563元。仔细查看后,他才发现这辆车的真实身份——一辆外观与玛莎拉蒂相似、但实为低速电动代步车的“老头乐”。
冯先生回忆道:“我看到车标以为是玛莎拉蒂的新能源车,拍卖平台上也有低价起拍的汽车,所以没想太多。”他表示,拍卖页面标题写着“2025新款 玛莎款 新能源电动低速代步车汽车”,车标与玛莎拉蒂商标高度相似,标的物属性显示为新车、商用车、纯电燃料。然而,描述部分仅有车辆照片,缺乏详细信息,这成为误导消费者的第一道陷阱。
发现真相后,冯先生立即联系拍卖机构要求悔拍,但对方表示可处理但需扣除900多元违约金和200元软件服务费。冯先生对此不满,认为高仿豪车商标本身就不合理,是靠打擦边球误导消费者,他的诉求是全额退还保证金。经过媒体报道后,拍卖机构态度转变,最终同意全额退还3500元保证金,并撤下了相关拍卖信息。
记者注意到,在事件曝光前,拍卖页面上还有一辆同款“玛莎老头乐”和一辆标注为“宝马款”、外型与宝马SUV相似的“老头乐”等待拍卖,起拍价均为66元。
四川一上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林小明律师表示,从冯先生的情况来看,普通人很难区分产品品牌,可能基于错误认识作出拍卖决定。卖家未履行告知义务,无论是重大误解还是故意欺诈,消费者均可根据《民法典》请求撤销合同。关于高仿商标是否构成侵权或不正当竞争,律师指出需进一步调查,但未经许可使用近似商标可能违反《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老头乐”电动代步车近年来因安全隐患和监管盲区备受关注。这类车辆未被列入国家机动车目录,无法上牌、购买保险,发生事故后受害人权益难以保障,多地已明令禁止上路。高仿豪车商标不仅涉及侵权,更因缺乏生产标准和质量监管,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这起事件也引发了对拍卖平台监管责任的讨论。一位互联网行业专家表示,平台应建立更严格的审核机制,特别是对涉嫌知识产权侵权的商品,应提前拦截而非事后补救。记者调查发现,多个线上拍卖平台均存在类似高仿豪车“老头乐”的拍卖信息,商品描述模糊,易误导消费者。
对于消费者而言,参与拍卖需格外谨慎。消费者权益保护专家建议:仔细阅读商品描述,明确拍卖品实际价值;不被低价冲昏头脑;保留交易凭证以便维权;如遇侵权,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冯先生的案例正是因保留完整证据链并通过媒体曝光,才得以顺利维权。
尽管涉事机构已下架相关拍卖信息,但在其他平台和渠道,类似高仿豪车“老头乐”仍在销售。如何监管这种“傍名牌”行为成为新课题——是加强平台审核还是加大处罚力度?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是否遇到过类似误导性销售?最后是如何解决的?欢迎分享您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