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耀科技大学食堂一餐40元?”暑假末,一则关于高校食堂价格的爆料在社交平台迅速发酵,游客晒出的账单显示,一份小份红烧肉、两块鱼肉和两块炸货的组合竟要价40元,瞬间引发网友对这所新办民办高校的质疑。
争议源于暑假期间福耀科技大学开放的校园参观活动。当时,学校食堂同步向游客开放,一位在东区食堂三层用餐的游客将账单发至网络,称菜品分量普通却价格高昂。这张账单迅速被转发,成为“民办高校物价虚高”的典型案例。
网友们开始算账:若按每天两餐计算,学生每月仅伙食费就需2400元,叠加学费等开支,普通家庭难以承受。更有甚者翻出“民办校学费贵”的刻板印象,直指“曹德旺捐建资金被用于食堂牟利”,甚至有人声称“新生被做局”,认为学校以教育之名行圈钱之实。
公众的愤怒并非无的放矢。国内高校食堂普遍遵循“平价原则”,清华大学后勤集团数据显示,该校学生食堂一餐均价10-15元,荤素搭配可吃饱。即便在一线城市公办本科,单餐超过20元也属“奢侈”。40元的价格与公众对“大学食堂”的认知严重冲突,更因“民办校”标签加剧了质疑。
这场争议本质上是公众对民办高校“是否以学生为中心”的拷问。当“高价食堂”与“民办校逐利”的标签绑定,舆论迅速将矛头指向学校办学初衷。
就在质疑声即将淹没对新校的期待时,首批新生的提前报到为事件带来转折。9月7日正式报到前,部分学生提前到校体验食堂,晒出的照片和账单直接戳破了谣言。
一名新生的餐盘里,四菜一汤(鱼、炒肉、两道时蔬)搭配米饭,付款记录显示仅15元,其中鱼正是此前游客账单中的“高价同款”。他补充称,食堂菜品单价多为2-5元,如炒青菜2元、番茄炒蛋3元、香煎鱼块5元,味道“在大学食堂中属上乘”。
家长的体验进一步佐证了真实性。一位陪同报到的家长在食堂用餐后,在家长群中感慨:“有鱼有肉有蛋,分量比家里还足,15元太良心了。”另有家长对比孩子高中食堂价格后表示:“高中一顿12-15元还没这么多肉,福耀食堂确实实惠。”
学生与游客的餐价差异引发新疑问:为何同一食材价格相差悬殊?
真相指向“价格双轨制”。首先,游客用餐的东区食堂三层本质是“职工餐厅”,暑假期间学生食堂未运营,职工餐厅主要服务教职工和来访者,定位非“平价学生餐”;而学生食堂从规划起即以“学生承受力”为核心,两者定位不同导致价格差异。
其次,计价模式不同。职工餐厅采用“自助称重计价”,易因多取菜品导致总价超预期;学生食堂则为“固定单价小碗菜”,价格透明,避免“不知不觉超支”。
最关键的是补贴政策。福耀科大招生网明确,学校对学生食堂有专项补贴,要求菜品价格比周边高校低10%,亏损由校方承担;而职工餐厅面向社会人员,无补贴,价格按成本核算。这种“学生优先”的补贴逻辑在公办校常见,但公众对民办校的此类举措缺乏了解,导致误解。
从全网质疑到真相大白,福耀科大食堂争议揭示了两个深层问题:信息碎片化时代如何避免被单一信源误导?民办高校如何打破“逐利”标签、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福耀科大用15元的四菜一饭、5460元的学费、1200元的住宿费,以及校长亲自调研食堂的行动,回应了公众的信任。而对公众而言,这场争议提醒我们:面对热点事件,多等待、多核实不同信源,或许能避免“冤枉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