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牛市再现,公募基金“画风”大不同:重业绩轻规模,团队作战成新风尚

   时间:2025-08-18 00:37:07 来源:中国基金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A股市场沪指突破3700点大关,两市成交额持续站在两万亿元之上,公募基金行业却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牛市的行为模式。

近年来,众多绩优基金纷纷发布限购公告,将大批慕名而来的申购资金拒之门外。例如,财通证券资管宣布将财通资管数字经济混合基金的大额申购上限设为1000万元,招商基金也将招商成长量化选股基金的大额申购上限调整至2万元。Wind数据显示,截至某一时间点,今年以来单位净值增长率超过50%的主动权益基金中,有超过三成暂停申购或限制大额申购。

这一波限购潮背后,是基金公司对短期收益保护与长期策略可持续性之间平衡的考量。业内分析师指出,限购既是对基金持有人的负责,避免收益稀释和高位接盘,也是基金公司对自身投资能力的理性认知,不盲目追求超出策略容量的规模。

与此同时,基金公司自购旗下权益基金的热潮也在持续升温。截至某一时间点,已有超过130家公募基金实施自购,总额超过50亿元。与往年相比,这一轮自购热潮不仅力度显著增强,而且在结构上更偏向于权益类基金,显示出基金公司对市场估值合理性和整体景气度的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不少基金公司在股市向上突破阶段大笔自购股票型基金,打破了以往仅在市场低潮期传递信心的模式。例如,南方基金斥巨资申购旗下3只权益类ETF,并承诺至少持有一年,展现出对市场长期向好趋势的信心。

公募基金行业“去明星基金经理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与过去依靠明星基金经理吸引资金的模式不同,现在越来越多地转向团队化、制度化的运作方式。明星基金经理效应的淡化,是基金公司有意为之和市场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永赢基金表示,可持续的投资业绩越来越依赖强大、协同、可复制的平台化投研体系,而非单一个体的“光环”。多家基金公司都在强化“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模式,并积极推行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

这些新趋势正在逐步重塑投资者的决策逻辑。投资者开始从追捧明星基金经理,转向对基金公司综合实力的理性判断。限购和自购行为成为投资者判断基金“质地”的重要参考信号,而基金公司投研团队的稳定性、投资能力、长期业绩可持续性成为投资者更关注的因素。

在市场热度回升的背景下,投资者对基金公司的选择也变得更加谨慎和理性。他们不再盲目追逐明星基金经理,而是更加注重基金公司的整体实力和业绩可持续性。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行业监管政策的引导效果,也体现了投资者理念的日趋成熟。

若市场进入震荡期,基金公司的策略将随市场变化而动态优化。限购基金可能会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重新开放申购。而平台化运作模式在应对复杂行情时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的投资选择。

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基金行业的竞争将更加聚焦于投研能力、产品创新与投资者服务。投资者也将在更全面的考量中,稳步走向长期价值投资的道路。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