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板块近期在A股市场大放异彩,各类利好消息的推动下,该领域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多位公募基金经理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商业化元年”,其未来应用前景广阔,甚至有声音乐观预测,若以汽车行业为参照,人形机器人市场有望成长为万亿美金级别的全球性产业。
从投资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板块在过去一年中经历了两次显著的行情波动。去年三季度末至年初的首次行情,主要由技术突破引发的概念热炒推动,资金广泛布局,个股普涨。而近期以来的第二次行情,则更加注重实质性落地信号,订单进展和量产规划成为资金关注的核心,板块内部分化明显,技术壁垒高的企业持续受到追捧。
8月14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开幕,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展开激烈角逐。这场赛事不仅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多样性和进步,也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对未来可能性的期待。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4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超过1亿台,全面渗透各行业,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
在产业浪潮的推动下,二级市场早已有所反应。去年9月以来的机器人行情持续演进,Wind分类下的“机器人指数”涨幅一度接近翻倍。近期,人形机器人板块再度领跑,有超越前期历史高点的趋势。多只重仓人形机器人板块的主题基金,因选股精准,业绩领跑同类基金。
从制造业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完备的制造业积累。中美两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各展所长,美国凭借在人工智能算法和高端芯片方面的优势,在机器人的智能化决策、环境感知等方面保持领先;而中国则在硬件集成和成本控制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已突破70%,能够为机器人提供全链条支撑。
在具体投资机会方面,基金经理们认为,技术驱动型企业、场景驱动型企业和平台整合型企业值得关注。技术驱动型企业能够在感知、决策、执行等关键技术环节实现突破;场景驱动型企业能够将人形机器人与特定行业深度结合,实现商业闭环;平台整合型企业则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能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供应链地位的提升以及通过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抢占全球市场份额,也是制造企业的重要机遇。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加速,那些真正具备技术实力和落地能力的企业将迎来价值重估。
在细分领域选择上,上游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六维力传感器、丝杠等高价值量环节备受关注。这些零部件不仅技术壁垒高,在整机成本中占比显著,而且具备明显的进口替代空间。同时,具备系统集成能力和商业闭环的整机厂商,以及智能化软件层面的大模型算法和运动控制系统,也是人形机器人实现“智能”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