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集团近期陷入了一场家族内部的财产纷争,这一事件再次将公众视线聚焦于企业传承与家族财富分配这一复杂议题上。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于2024年初离世,其女宗馥莉随后接任集团董事长,并继承了父亲所持有的集团29.4%股权。然而,就在外界普遍认为宗氏家族已平稳完成权力交接之际,一份宗庆后生前计划设立的21亿美元香港不可撤销信托在今年7月被曝光,瞬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份信托安排中,宗馥莉被指定为设立人,而受益者则是宗庆后的三名美籍子女。这一安排不仅关乎宗氏家族的财富分配,更可能对娃哈哈集团的稳定运营产生深远影响。家族内部的财产纠纷并非个例,企业传承始终是民营企业面临的一道棘手难题。全球范围内,能够成功传承至第二代的家族企业仅占约30%,能延续至第三代的更是寥寥无几,“富不过三代”成为了全球性的挑战。
在中国,随着创一代逐渐步入晚年,大批民营企业正处于交接的关键时刻。如何顺利完成企业传承,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球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高皓指出,企业传承涉及股权、治理权、管理权和财富等多个层面的重大变革,情况极为复杂。在股权层面,传承过程中控制结构的变化会引发决策模式及权力利益责任分配机制的相应调整;在治理权层面,若存在多名接班人,企业需构建有效的决策机制以应对潜在冲突。
创一代往往在企业战略、经营战术等方面具有一贯性,而接班人则可能更倾向于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经历管理放权、分权的过程。在这一转变中,二代接班人既要激发职业经理人的活力,又要有效约束其自利行为,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高皓还提到,二代接班人常急于证明自己,可能会做出违背企业发展规律的短期高风险决策,这是家族企业传承中常见的共性问题。
娃哈哈宗氏家族的财产纠纷,部分源于宗庆后对财产分配的“暗雷”。据悉,宗庆后生前曾留下手写指示,计划为三名非婚生子女设立信托,每人分配7亿美元。然而,这一安排并未得到宗馥莉的认可,双方就信托财产范围是否包括固定资本本身等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宗庆后的手写指示和委托书均签署于其去世前的一个月之内,这种仓促的安排被视为导致当前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
兰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何欢认为,娃哈哈如此庞大的资金规模和复杂的家族关系,宗庆后应至少提前数年对财产进行妥善安排。他强调,认真对待、提前规划并合理使用现代金融工具,是有效解决财富传承问题的关键。何欢的看法再次为民营企业传承敲响了警钟。
企业传承不仅是一个内部问题,还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海鑫集团的仓促传承便是一个失败的典型案例。2003年,山西“钢铁大王”李海仓意外身亡,其年仅22岁的独子李兆会在祖父的安排下仓促接任董事长。尽管海鑫集团一度迎来快速发展,但最终因债务危机在2014年破产,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民营企业破产案。
相比之下,一些民营企业则通过稳健的传承规划实现了平稳过渡。新希望集团的创始人刘永好之女刘畅,从基层岗位做起,逐渐参与企业管理,最终接任董事长。刘永好不仅“扶上马”,还做到了“送一程、帮一把”,稳步推进代际传承。而美的集团的创始人何享健则早在2000年左右就开始研究公司治理机制,最终将集团交给职业经理人方洪波,实现了家族利益与职业经理人团队的和谐共存。
高皓指出,家族企业要实现平稳传承,必须提前进行规划。代际传承是一个周期较长的动态过程,从创一代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到真正完成各维度的有序传承,通常需要经历10年时间。他强调,家族企业既要掌握治理和传承的共性规律,也要结合企业、家族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定制化的科学设计。传承规划要有较长的提前期,以便不断调整、迭代、磨合、优化,最终实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