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阅文集团发布的一季度财报显示,其版权运营收入虽同比下滑近半,却意外获得了花旗、中金等券商的青睐,这些机构纷纷上调阅文的目标价,维持“买入”或“增持”评级。这一反常识的市场反应,引发了广泛关注。
背后的逻辑在于,市场对阅文下半年的内容发行充满期待,尤其是对其IP衍生品和短剧业务的强劲增长势头寄予厚望。实际上,阅文上半年的业绩已经展现出积极的信号:总收入达到31.9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8.5%至8.5亿元。其中,IP衍生品GMV达到4.8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短剧爆款率超过60%,《好孕甜妻》等现象级作品流水突破8000万元,全网播放量超过30亿次。
市场之所以对阅文持乐观态度,是因为IP行业的价值评估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市场主要关注单一业务收入的增减,而现在则更加注重全产业链的协同爆发力。阅文的转型,正是这一变化的缩影。从传统“小说→影视”的线性开发模式,到多线程并进的网状生态,阅文不断打破常规,探索IP开发的新路径。
以《大奉打更人》为例,该剧集的热播不仅带动了原著小说的阅读量大幅提升,还同步推动了同名漫画、有声剧、手游等衍生品的火爆。这种内容引爆、反哺原著、衍生开发的闭环,极大放大了单一IP的价值。阅文的实践表明,衡量IP价值已经不能只看某一环节的收入,而是要算清“内容-用户-消费”的生态总账。
值得注意的是,阅文的实践还带来了多个“反直觉”的样本。比如,纯小说IP《诡秘之主》在未靠影视加持的情况下,其盲盒产品仍能冲进天猫热销榜前三;小语种出海收入增速远超英语市场,日本用户一年增长180%;一些网文作家写原创短剧甚至比改编自己的IP更易出爆款。这些现象共同指向了一个结论:在IP宇宙里,今天的储备内容是明天的现金流,而当下的用户沉淀则是未来的变现基础。
阅文在IP长线运营方面的精准把控,也让“旧IP”持续释放新能量。以《全职高手》为例,作为一部早已完结的经典IP,近两年其衍生品持续热销,卡牌GMV跻身前列,手办预售期间登上天猫手办热卖榜前列。同时,线下运营活动也使得IP始终活跃在用户视野中。这种能力让IP从“一次性消费品”变成了“可循环开发的资产”,为整个IP行业提供了对抗“热度衰减”的范本。
在衍生品领域,阅文也打破了高单价产品才是主力军的固有认知。通过精准捕捉用户需求,阅文在卡牌、徽章、盲盒等“轻周边”产品上取得了显著成绩。2024年,其衍生品GMV突破5亿元,其中卡牌品类就贡献了2亿元,占比近半。《庆余年》盲盒销量超过20万只,《诡秘之主》盲盒冲进天猫热销榜前三。这些数据证明了“小谷子”也能堆出大市场。
阅文在“谷子经济”上的布局并不局限于线上,还与近万家线上线下渠道商合作,将这些曾被视为“小众玩具”的产品摆进了实体货架,形成了规模化的“谷子经济”生态。这种以“粉丝情绪”为标尺的开发策略,远非传统商业计算所能比拟。团队会结合原著作者和画家的签名、粉丝喜欢的图库等元素,举办快闪活动、推出专属产品,甚至基于产品举办线下比赛,将产品与场景深度结合。
阅文手握海量IP资源,从《庆余年》到《大奉打更人》,这些IP积累的庞大粉丝基础为衍生品开发提供了丰富素材。当某部IP的剧集热播时,相关的衍生品能迅速借势发力,形成“内容-衍生品”的联动效应。为了完善产品开发链条,阅文还投资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通了从IP设计到生产、分销的全链路。
在付费用户方面,尽管免费阅读平台快速扩张,但阅文的付费用户“质量”却在悄然提升。这些用户不仅对IP有深度认同,还愿意为情感价值买单。他们不仅为原著付费,还会为影视会员、短剧充值、限量周边等产品消费。今年上半年,阅文平均月付费用户数达920万,同比增长4.5%;平台月票过万的作品数同比增长20%,月票过百万的作品数同比增长200%。这些数据表明,IP价值在用户身上的多层兑现能力正在持续增强。
为了持续激活用户兴趣,阅文构建了一条从“网文-影视-动漫-短剧-衍生品-游戏”的全链条开发路径。这种看似“分散精力”的模式,在当下需求细分、内容精品化的趋势下,反而展现出显著优势。即使某一形态表现不及预期,IP在其他领域的沉淀仍能支撑后续开发。不同形态的内容还能形成互补,共同推动IP影响力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