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市场升温,绩优基金为何反其道而行批量限购?

   时间:2025-08-16 12:36:08 来源:券商中国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金融市场热情高涨,各大股指携手攀升,人工智能、创新药、军工、金融科技等板块轮番上阵,引领基金净值迅速上扬。然而,在这一片繁荣景象中,不少表现优异的基金却纷纷宣布逆市限购,这一举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招商基金于8月14日发布公告,自次日起对招商成长量化选股基金的大额申购业务进行调整,单笔或累计申请金额超过2万元的将被拒绝。这已是该基金近期的第二次调整,上一次将大额申购限额设在20万元,仅隔半个月便大幅调低至2万元,足见资金申购之热烈。数据显示,截至8月14日,该基金年内收益率已达26.16%。

不仅如此,中欧基金、长信基金等多家公司的绩优基金也相继宣布限购措施。中欧数字经济混合基金自8月13日起,对单笔或累计申购金额超过10万元的申请进行限制,以保护基金的稳定运作和持有人利益。该基金年内收益率高达75.44%。长信国防军工量化混合基金则自8月12日起,暂停10万元以上的大额申购业务。截至8月14日,该基金年内收益率为37%。

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股票、中信保诚多策略灵活配置混合、诺安多策略混合等多只绩优基金也于近期开启限购模式。数据显示,在年内收益率超过50%的基金中,有31只处于完全暂停申购状态,69只处于暂停大额申购状态。

对于绩优基金批量限购的原因,业内人士指出,这既是基于策略容量的考虑,也是出于保护持有人利益的考量。小微盘基金和量化基金由于策略限制,往往需要控制规模以保持超额收益。同时,当大量新资金涌入时,基金经理可能被迫在净值高点建仓,这不仅会加剧交易损耗,摊薄原持有人利益,还可能因规模膨胀导致策略失效。

第三方基金评价人士认为,基金主动实施限购,是基金公司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型的重要信号。通过主动控制规模,基金公司可以保护现有持有人利益、维护策略有效性,并提升投资体验。这一举措表明,基金公司正在将投资者长期实际回报置于更核心的位置。

事实上,监管层也在积极推动基金公司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型。今年5月,证监会印发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求基金公司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适当降低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经营性指标的考核权重。这进一步推动了基金公司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的转变。

在此背景下,绩优基金限购成为基金公司转型的生动注脚。过去以规模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基金公司更加注重投资者的长期回报和体验。通过主动控制规模、优化投资策略,基金公司正在为投资者创造更加稳定、可持续的收益。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