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圈还在热议雷军以1960亿元财富增量登顶"中国财富增长王"时,家电行业突然抛出一枚重磅炸弹——格力电器宣布2025年中期利润分配预案,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元,总额达55.85亿元。这距离其两个月前派发的111.7亿元分红仅隔60天,两次分红总额已超167亿元。
在营收同比下滑8.3%的背景下,格力这份"逆周期分红"方案引发市场震动。对比当前裁员潮与绩效削减的普遍现象,董明珠用真金白银诠释了何为"股东至上"。数据显示,自1996年上市以来,格力累计现金分红已突破900亿元,相当于每三年就再造一个格力市值。
这份底气源于其扎实的员工福利体系。截至今年5月底,格力已建成5.3万套员工公寓,兑现"一人一套房"承诺。董明珠直言:"我们靠实打实的福利留人,不玩概念炒作。"这种务实风格与某些企业形成鲜明对比——当友商忙着布局生态链时,格力选择将利润直接反哺股东。
今年3月的行业论坛上,董明珠曾公开质疑:"某些人靠炒高股价当首富,给股民分过几个钱?"这番言论被解读为对小米模式的回应。彼时雷军刚以3260亿元身家登顶中国首富,其财富增速达每秒6000元。而小米空调业务早期依赖代工的模式,也与格力自建35个生产基地形成强烈反差。
两家企业的路径选择折射出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思维差异。格力将70%以上利润用于分红,而小米把同等比例资金投入芯片研发、智能汽车等新业务。这种差异在空调市场尤为明显:当小米家电凭借生态链快速扩张时,格力正通过2.8万项专利构筑技术壁垒。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分化。格力股价在分红预案公布后上涨3.2%,显示投资者对确定性的偏好;而小米集团近期宣布家电智能工厂正式投产,其生态链企业已覆盖2000个SKU。这种分野在消费者端同样显著——有人看重格力空调的十年质保,有人青睐小米生态的智能联动。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场"现金奶牛"与"科技独角兽"的博弈,本质是稳健收益与成长潜力的选择。当董明珠在营收下滑期坚持分红时,雷军正为汽车业务烧掉第40亿元研发资金。两种模式孰优孰劣尚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在这种碰撞中加速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