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仅重塑了技术格局,更引发了一场围绕能源与基础设施的深层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支撑AI算力的电力系统、保障设备稳定运行的散热方案,以及数据中心建设所需的金属材料,正催生出一个规模庞大的新兴投资领域。据美银全球研究部最新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AI相关的非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资本支出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AI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全球AI资本支出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报告显示,2030年全球相关投资总额将超过1.2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增速尤为显著。中国AI总资本支出预计将从2025年的6000-7000亿元,以25%-30%的年复合增长率攀升至2030年的2-2.5万亿元。这种增长背后,是AI数据中心对传统设施的加速替代,以及高性能计算芯片带来的电力需求激增。以英伟达最新架构为例,其GB200芯片功耗达2.7千瓦,下一代Rubin Ultra架构机柜的热设计功耗更可能突破600千瓦。
能源供应已成为制约AI发展的核心要素。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中国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将从2024年的102太瓦时跃升至2030年的277太瓦时,年均增速达18%。这种能源需求变革正在重塑多个产业格局:核电领域预计到2030年中国装机容量将增至100吉瓦,占全球在建容量的60%;电网设备市场因全球升级需求激增,中国供应商凭借产能优势有望填补市场缺口;储能系统新增装机量预计以21%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中国企业订单增速更将突破30%。
在电力保障体系构建中,中国展现出独特竞争优势。2025年中国电网备用裕度预计达30%,显著高于美国(不足25%)和欧盟(约15%)。工业电价较欧美低30%-60%,电网设施平均使用年限低于20年,而欧美普遍超过40年。这些优势催生出五大投资方向:核电与铀资源开发、电网设备升级、储能系统建设、柴油发电机市场扩张,以及特种电源系统研发。其中柴油发电机作为数据中心最后防线,2024-2027年市场规模预计以28%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散热技术的革新同样关键。服务器温度每升高10°C,设备可靠性就会下降50%,这迫使行业从传统风冷向液冷技术转型。中国液冷市场预计将以42%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2030年渗透率达45%。浸没式冷却等新技术正获得更多关注,其传热效率较风冷提升20-50倍,电力消耗可降低30%。这种技术变革直接带动金属材料需求:铜在电力传输和热管理中的用量到2030年将接近100万吨,占中国总需求的5%-6%;铝在结构件和散热设备中的需求将达69.5万吨,实现16%的年复合增长。稀有金属如钨、锡、镓在芯片制造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基础设施建设构成AI发展的物理基石。在8000亿元非IT投资中,工程建设相关费用占比达40%,成为仅次于电力系统的最大开支项。国家级战略项目如"东数西算"工程,直接带动土木工程、建筑安装、项目管理等服务业需求。这些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不仅涉及建筑物本身,更包含电网接入、光纤铺设等复杂工程任务。从电力设备到金属材料,从散热方案到建筑施工,一个支撑AI发展的完整生态系统正在形成,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将在这场变革中占据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