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CMRG)向国内钢厂下达明确指令:暂停以美元结算方式采购澳大利亚必和必拓(BHP)所有海运铁矿石。这一举措不仅涉及未签署的新合同,就连已装船待运的货物,只要未完成新协议签订,均被要求暂停接收。此举直接导致全球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在中国港口仅剩零星现货,且被迫转向人民币结算。
这一动作引发国际市场高度关注。英国投行潘穆尔利伯伦姆分析师汤姆·普赖斯指出:"若放在十年前,中国绝无可能采取此类强硬措施。"其观点直指核心——中国钢铁行业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博弈。回溯2015年前后,国内百家钢厂各自为战,在必和必拓、力拓等巨头面前毫无议价能力。当时国际矿商掌握全球七成以上铁矿石资源,中国作为最大买家却只能接受价格飙升。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钢铁行业利润不足500亿元人民币,而必和必拓同期净利润达102亿美元,利润分配严重失衡。
转变始于行业格局的重构。2022年成立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承担起整合全国钢厂采购需求的重任。这家"超级买家"将分散的采购力量凝聚成统一声音,彻底改变谈判态势。此次暂停采购堪称CMRG成立后的标志性动作,向全球市场传递明确信号:中国买家不再任人宰割。更关键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为谈判创造了空间。2025年1-8月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2.8%,基建房地产热潮退去后,市场需求趋于理性,为采购策略调整提供战略机遇。
多元化供应体系的建设则是深层底气。非洲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项目进入投产倒计时,这座储量冠绝全球的优质铁矿预计年产1.2亿吨,可大幅降低对澳洲矿石的依赖。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由宝武钢铁集团与必和必拓共同开发,形成微妙平衡——既保持合作基础,又通过供应多元化迫使对方回归合理定价。这种"非零和博弈"策略,展现了中国市场的战略智慧。
此次暂停采购绝非情绪化决策,而是精准的商业操作。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消费国,中国通过调整采购节奏争取价格话语权,完全符合市场规律。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中国正从国际价格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规则主动塑造者。这种转变不仅限于铁矿石领域,未来更多大宗商品市场都将见证类似变革。对必和必拓等国际矿商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适应中国市场的成熟与强大,将成为其全球战略的关键课题。
对于普通消费者,这场行业变革将带来实在红利。上游原材料成本下降,将传导至汽车、家电等终端产品,最终惠及民生。十年间,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博弈,中国钢铁行业用战略整合与供应多元化,书写了属于大国的市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