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外债规模攀升至1300亿美元,外汇储备多次跌破90亿美元的警戒线,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物资进口。在此背景下,美国战略金属公司向巴基斯坦抛出橄榄枝,双方签署了一份价值5亿美元的矿产合作备忘录。仪式上,巴方交付了首批稀土、锑和铜精矿,美方则承诺协助建设精炼厂和物流体系,为巴基斯坦经济注入急需的流动性。
美国的“稀土焦虑”是推动此次合作的核心动因。作为“工业维生素”,稀土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以及F-35战机(单机需420公斤稀土)和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单艘需4吨稀土)等高端装备。然而,中国目前掌控着全球91%的稀土精加工产能,美国国防工业的稀土供应高度依赖中国。尽管美国本土拥有稀土资源,但其多为伴生矿,提炼成本高、环境污染大,且缺乏成熟的精加工能力。例如,美国唯一的稀土矿MP Materials仍需将矿石运至中国进行提纯。此前,美国曾尝试与蒙古、澳大利亚等国合作构建替代供应链,但均未达到预期效果,巴基斯坦因此成为新的战略目标。
巴基斯坦的矿产资源潜力巨大,地下储量估值约6万亿美元,但开发面临多重挑战。其稀土资源主要分布在俾路支省和开伯尔-普什图省,前者地形复杂、基础设施落后,运输成本高昂;后者毗邻阿富汗边境,安全形势严峻,2024年曾发生多起武装袭击导致采矿设施停工。巴基斯坦对稀土储量的系统勘探数据尚不充分,英国地质调查局指出其资源“推测存在但未量化”,从勘探到形成稳定产能通常需要至少5年时间。目前,巴基斯坦的采矿作业仍大量依赖人工,效率低且安全隐患大,在中重稀土这一美国军工领域迫切需求的资源方面,其禀赋可能并非优势。
面对美巴合作,中国展现出战略定力。这种定力源于中国在稀土领域难以撼动的全产业链优势——从萃取、分离到提纯技术,中国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例如,中国的稀土串级萃取技术能将纯度提升至99.9999%,且综合成本远低于国际竞争者。这意味着,即便巴基斯坦将稀土原矿卖给美国,这些矿石仍可能需运至中国进行精加工,才能转化为可用的高端材料。中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远非矿产贸易可比: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已在巴基斯坦广泛推广,助力其粮食安全;中巴经济走廊投资达850亿美元,并拓展至数字经济等新领域;在军事领域,巴基斯坦超过80%的武器进口来自中国,包括歼-35战机等先进装备,这种深度互信为双边关系提供了坚实基础。
巴基斯坦在合作中保持了灵活的外交策略。协议明确规定合作期限最长15年,到期后巴方有权收回开采权或更换合作方。巴方主动提出允许中国企业参与相关项目,既避免了“选边站”的困境,也为自己保留了回旋余地。随着美印关系因关税争端出现裂痕,美国转而给予巴基斯坦南亚最低关税待遇,巴方敏锐抓住这一窗口,通过矿产合作拉近与美国的关系,借此制衡印度在南亚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为国家争取更多战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