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贸易格局中,一场围绕铁矿石定价权的激烈博弈悄然上演,主角正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以及铁矿石出口大国澳大利亚。这场博弈不仅关乎经济利益,更对全球大宗商品贸易规则产生深远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虽身为铁矿石进口大国,却在定价权上处于被动地位。澳大利亚凭借其丰富的铁矿石资源和市场地位,主导着铁矿石价格。而美国更是依托石油与矿石的双支柱,垄断着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和结算体系。铁矿石年交易额超1.2万亿美元,其中80%以美元结算,中国作为最大进口国,在交易中面临着巨大的汇率波动和清算风险。
今年下半年8月,中澳铁矿石企业在询价过程中产生了严重分歧。中国提出,中澳铁矿石贸易应采用人民币结算,并且以80美元/吨的现货价格为基准,锁定季度价格,以此降低交易风险。然而,澳大利亚企业坚持要求以美元结算,双方谈判陷入僵局。
9月30日,局势进一步升级。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发布通知,暂停接受澳大利亚“必和必拓”所有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包括已装船的12艘铁矿货轮。这一举措是中国首次暂停进口澳大利亚铁矿石,标志着中澳铁矿石贸易的“战争”正式打响。
有人不禁质疑,中国对澳大利亚铁矿石依赖严重,且澳大利亚铁矿石品位高、纯度高,中国暂停进口难道没有担忧?实际上,中国有着充分的底气。国内对铁矿石的需求有所减弱,同时国内铁矿石库存处于高位。即便暂停购买必和必拓的铁矿石,短期内也不会产生太大压力。
而且,其他钢铁企业也愿意与中国采用人民币结算。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企业福德士河集团等都接受了人民币结算方式。其中,福德士河集团还向中国申请142亿人民币用于矿区建设,并表示以铁矿石偿还。这一行为不仅促进了中澳商贸交流,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面对中国的强硬态度,澳大利亚方面开始妥协。十几天后,有消息传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与澳洲矿业巨头“必和必拓”签订了协议。协议规定,从四季度开始,中澳铁矿石现货贸易将采用人民币结算。
这一协议的签订意义重大,全球70%的铁矿石贸易将采用人民币计算。这意味着中国首次夺得铁矿石定价权,能够更好地压低铁矿石价格。回顾过去,中澳在铁矿石价格上曾有过激烈交锋。当时,澳大利亚和美国联手,利用国际航运崩溃、供应链切断的情况抬高价格,铁矿石价格在短时间内暴涨。此后,澳大利亚又利用“普氏定价法”的不透明“收市估价机制”制定价格指数,导致中国每年进口澳洲铁矿石需额外支出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
中国曾试图反抗,推出了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但由于国内钢铁企业众多,内斗内卷现象严重,澳大利亚能够轻易地对钢铁厂“逐个击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监管层成立了新的国企“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整合了全国钢铁厂的采购权,以国家身份直接与澳大利亚谈判。这种统一采购策略,让中国在谈判中逐渐从劣势转为优势。
如今,随着中澳铁矿石贸易采用人民币计价,以往的暗箱操作将成为历史,铁矿石定价权重回中国手中。澳大利亚虽仍能通过铁矿石开采获取利润,但以往借助大宗商品定价和结算机构,通过汇率结算差价赚取中国利润的情况将不复存在。这场中澳之间的铁矿石博弈,正在重塑全球铁矿石市场乃至大宗商品贸易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