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稀土产业格局在过去三十年间经历了深刻变革,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与技术创新,逐步确立了在该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数据显示,中国稀土氧化物年产量从1994年的3.1万吨跃升至2024年的27万吨,全球市场份额从47%提升至近70%,同时掌控着全球90%的精炼产能。
回溯至1994年,全球稀土市场呈现多极化竞争态势。美国芒廷帕斯矿区以年产2万至2.2万吨稀土氧化物的规模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同期产量占比约47%。然而,1997年该矿区因废水泄漏事件引发法律诉讼,导致产量骤降,为中国扩大市场份额创造了契机。进入2010年代末期,美国虽重启稀土生产,2024年产量恢复至4.6万吨,但与中国年产27万吨的规模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当前,全球稀土供应呈现“中国主导、多国参与”的格局。澳大利亚年产量稳定在1.3万至1.6万吨,泰国与尼日利亚产量接近1.3万吨,缅甸则因监管波动导致供应不稳定。从资源储量看,中国以4400万吨位居全球第一,巴西(2100万吨)、印度(690万吨)、俄罗斯(380万吨)紧随其后,四国合计储量达7570万吨,构成全球最大稀土资源集团。相比之下,美国仅拥有190万吨储量,越南储量约350万吨,澳大利亚以570万吨储量位列全球第四。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产量上,更源于全产业链的技术突破。内蒙古包头、四川凉山等矿区通过智能分选技术将回收率提升至78%,较2020年提高15个百分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生物冶金技术使开采成本降低30%;钕铁硼磁材晶界扩散工艺提升产品性能20%,满足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需求。2025年1-9月,中国稀土永磁材料出口量同比增长27%,国际价格较年初上涨18%,凸显技术竞争的白热化趋势。
从贸易数据看,中国同时扮演着全球稀土重要进出口国的角色。2025年9月单月出口量达4000.3吨,1-9月累计出口48355.7吨;同期进口量达6864.7吨,显示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整合。具体产品方面,2025年3月中国氧化镨钕产量8736吨,环比增长6.19%;氧化镝产量274吨,同比增长9.73%;金属铽产量31.6吨,同比增长17.04%,稳定供应为深加工领域提供支撑。
面对中国的主导地位,西方国家正加速布局多元化供应渠道。美国通过“矿产安全伙伴关系计划”与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合作,投入1.2亿美元重启本土生产,计划2025年达到2000吨产能,但与中国年产39万吨的规模相比仍显薄弱。更关键的是,美国缺乏下游精炼能力,即便开采出原材料,仍需依赖中国技术。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中国在19种矿产精炼环节的平均市场份额达70%,15种矿产价格波动幅度超过原油,供应链脆弱性加剧。
技术竞争已成为稀土产业的核心战场。2025年全球稀土永磁材料市场规模达480亿美元,中国在风电、新能源车领域占据75%份额。竞争呈现三大特征:高端材料制备工艺的代际差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规模效应、国际技术标准的话语权争夺。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在稀土永磁、催化材料领域申请PCT国际专利1273件,占全球总量41%,并在氢燃料电池催化材料领域实现铂用量减少40%的技术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