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铁矿石结算货币的贸易博弈,近日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掀起巨浪。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以雷霆手段,向必和必拓下达“暂停采购美元计价铁矿石”的指令,迫使这家矿业巨头在人民币结算问题上做出让步,成为国际市场关注的焦点。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长期合同谈判的破裂。必和必拓坚持将2025年铁矿石报价定为每吨109.5美元,较前一年上涨15%,而当时现货价格已跌至80美元左右。若按此价格执行,中国每年进口约7.4亿吨澳大利亚铁矿石,将多支付超过200亿美元。更令中方难以接受的是,必和必拓拒绝接受人民币结算,而巴西淡水河谷、力拓等主要生产商已参与人民币试点。
面对澳方的强硬态度,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果断出手。该集团向国内钢厂下达指令,全面暂停接收必和必拓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连已在海上运输的货物也被要求退回。这一举措瞬间引发市场震荡:新加坡铁矿石期货价格应声上涨1.8%,澳大利亚股市开盘后必和必拓股价暴跌超6%,市值蒸发超百亿美元。那些已从澳洲港口驶出的货船,只能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泊,澳大利亚港口陷入混乱,保险公司被索赔申请淹没。
中国的底气源于供应链安全的全面布局。在非洲,由中方主导开发的几内亚西芒杜铁矿总储量超过22.5亿吨,品质极高,第一批高品位的铁矿石将在今年年底前装船发运。到2026年,该项目的年产能预计将达到6000万至1.2亿吨,足以从根本上改变全球铁矿石的供需版图。与此同时,通过新建的跨境铁路,俄罗斯对华出口的铁矿石同比增长了22%,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已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实现了供应与货币安全的双重保障。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成立,更是改变了过去几十家钢厂分散采购、被逐个击破的局面。这家2022年成立的“超级买家”,将全国钢厂需求拧成一股绳,首次实战就用“停购订单”给澳企上了一课。面对中国的强硬反击,必和必拓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中国一年进口铁矿石超过12亿吨,铁矿石业务占其总营收的60%,其中近八成出口份额都卖到中国;另一方面,必和必拓虽为澳大利亚公司,但美资控股接近或超过50%,此次较量实际上还涉及中美之间的博弈。
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必和必拓最终做出了务实选择。2025年10月9日,该公司正式接受中国客户部分铁矿石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要求,覆盖约30%的对华现货交易。这一协议由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牵头,与国内钢企谈判达成,并于2025年第四季度起实施。根据协议,人民币结算范围包括港口现货和到岸价交易,可帮助规避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协议设有一个观察期,若到2026年中国铁矿石指数的市场认可度继续提升,长期合同也可能改成人民币结算。
必和必拓的妥协,标志着人民币在大宗商品结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球铁矿石贸易长期以美元主导,使中国面临汇率风险。如今,中俄贸易中45%使用人民币,巴西也扩大合作,采用人民币锁定风险。截至2023年,四大生产商均在中国港口进行人民币现货交易,这逐步削弱美元在大宗商品领域的霸权。对于中国钢厂而言,人民币结算的好处非常现实:去掉美元兑换的手续费和汇率波动成本,每吨铁矿石可节省8美元,大型钢企一年进口上千万吨,能省下的财务成本是好几个亿。
这一协议不仅具有经济意义,更具有战略价值。它直接挑战了美元铁矿石定价霸权,通过大宗商品结算降低对美元依赖,提升中国经济安全。与此同时,全球贸易格局正在悄然重构。巴西淡水河谷公开表示正在评估人民币结算可行性,印度的矿业公司也主动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谈合作。美元在大宗商品结算的主导地位,出现了松动。多元结算体系,成了更多企业的新选项。
对于澳大利亚而言,其对华市场份额预计将从过去的15-18%下降到10%以下,这不仅仅是丢掉几百亿澳元订单的问题,而是其国家经济支柱产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过去那种在中美之间摇摆的骑墙策略,已经被证明走不通了。中国构建的多元供应策略——澳矿保规模、巴矿保品位、俄矿保弹性,正在增强议价能力,通过俄罗斯铁矿、巴西港口和数字人民币支付,打造“钢铁丝绸之路”,实现资源与市场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