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第三方输入法行业正经历一场由大模型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从市场规模到产品形态,从竞争格局到用户需求,整个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据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取得显著进展,346款相关服务完成备案,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且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这一背景下,输入法行业迎来了规模扩张与技术升级的双重机遇。
技术层面,轻量化部署与多模态融合成为关键突破点。通过端云协同架构和插件化扩展,输入法产品实现了从被动工具到主动智能中枢的转变。针对社交场景中的创作低效、跨语言沟通障碍等痛点,新一代输入法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例如,语音实时翻译功能已成为用户最常用的AI语音服务,而信息搜索功能的满意度也位居前列。产品还呈现出“无界渗透”和“感官进化”的趋势,隐私保护与离线功能的强化进一步推动了营收结构的转型。
市场竞争格局方面,“马太效应”愈发显著。搜狗、讯飞、百度和微信输入法四大厂商占据了84.4%的市场份额。其中,讯飞输入法在月新装增量和增速上双双领先,成为增长最快的品牌。用户粘性方面,头部厂商依托大模型技术,显著提升了用户的日均使用时长。数据显示,中青年用户仍是主流群体,18-24岁年龄段占比最高,学生群体成为最大受众。在收入分布上,月收入3-5千元的用户占比达33.9%,同时高端机型的使用偏好逐年上升。
用户需求的变化为行业指明了方向。超过半数的用户已了解AI驱动的输入法,其中社交互动是最广泛的使用场景。用户期待AI输入能够结合语境生成更智慧的表达,并在人设定制和场景链接方面实现突破。例如,语音实时翻译和智能纠错功能受到高度评价,而信息搜索和内容生成则成为提升效率的关键需求。
展望未来,行业将在“热点+大模型”的驱动下持续升级输入体验。端侧大模型的普及将实现端云协同,进一步拓宽受益人群和应用场景。输入框有望演变为意图驱动的万能指令台,而输入法本身则可能进阶为主动服务中枢,向场景智能体跃迁。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的深度融合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和数据隐私,所有内容均通过公开合法渠道收集、整理和分享。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对报告内容存疑者,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