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日常生活,从随身携带的巨幕影院到智能服务机器人,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已成为现实。在这场科技变革中,中国企业正以突破性创新引领全球市场,从实验室技术到大众消费品的跨越,展现出中国智造的独特魅力。
走进上海某AR眼镜企业总部,科技感扑面而来。记者亲身体验了全球首款消费级AR眼镜的震撼效果——只需戴上眼镜,即可随时随地享受私人影院般的沉浸式体验。该企业联合创始人张宇介绍,他们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全球首个视网膜级光学模组、首颗专用空间计算芯片X1。这颗耗时三年研发的芯片,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更推动了产品的快速商业化,使企业连续四年稳居消费级AR眼镜销量榜首。
服务机器人领域同样充满创新活力。在上海某机器人企业的测试区,工程师们正在模拟各种复杂环境对机器人进行训练。从不同地面的通过性测试到振动测试,每一项都旨在提升机器人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创始人李通指出,服务机器人看似简单,实则面临巨大技术挑战。餐厅等场景中,机器人需要在人流中快速安全地完成配送任务,这对算法和避障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经过十五年技术积累,该企业已拥有整面墙的专利,机器人出货量突破10万台,产品畅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服务机器人引领全球的典范。
科技人才的聚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上海自2017年提出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以来,已汇聚近30万专业人才,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其中不乏90后、00后的新生力量。魂伴科技联合创始人要真地就是一位“半路出家”的创业者。这位电影专业出身的年轻人,凭借对科技的热爱,毅然转型投入人工智能领域,甚至花了一年时间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他的团队致力于开发有“灵魂”的陪伴机器人,希望为每个人打造专属的AI伙伴。
1994年出生的张佳维则是科班出身的创业者。他创立的酷爱科技公司专注于用AI解放人类从事重复性工作。为了测试产品在不同场景下的适应性,张佳维将团队作为首批“试验对象”。目前,公司20人的真人团队与150多个AI“员工”协同工作,实现了高效运营。凭借国内积累的成熟经验,张佳维正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与中亚、东盟等“全球南方”国家开展AI应用场景落地合作,感受到中国AI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持续提升。
这些年轻创业者的成功,离不开上海完善的产业生态。位于徐汇的“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成立仅两年就成为创业者的首选地。这里提供算力调度、公共语料、金融服务、人才服务、场景对接五大功能平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汇聚在同一栋大楼,实现了“邻居即合伙人”“上下楼即上下游”的高效协作。向东20公里的浦东“模力社区”,则吸引了更多成熟企业入驻,丰富的上下游配套和有力的产业政策成为重要吸引力。华院计算副总裁张越己表示,这种产业集聚模式促进了跨学科、跨技术领域的交流,加速了技术创新和商业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