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浮息债市场迎来显著变化,尤其是商业银行时隔多年后重新启动浮息债发行,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一现象背后,是商业银行在负债端成本控制压力下的主动调整。
浮息债,即票面利率随市场基准利率定期调整的债券,其利率通常由基准利率与固定利差构成,基准利率多与DR007、LPR等市场指标挂钩。与固定利率债券相比,浮息债的利率调整机制使其能够更灵活地反映市场资金成本的变化。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浮息债发行规模大幅增长。截至目前,浮息债券累计发行量达2730.70亿元,较去年同期激增127%。其中,6月以来发行规模接近2000亿元,供给扩张速度明显加快。不过,当前浮息债市场规模仍较小,余额仅6200多亿元,占整个债券市场的比例不足0.3%。从类型看,政策性银行债和资产支持证券占据主导,商业银行债和非金融企业信用债占比较低。
回顾历史,国内浮息债市场自1995年起步,经历了三轮扩张期,但2022年至2024年发行规模显著下降。这一方面与利率下行周期中发行需求减弱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房地产市场降温影响,导致资产支持证券(ABS)发行量减少,相关浮息债品种随之萎缩。
2025年下半年以来,商业银行浮息债发行出现新动向。自6月起,已有9只商业银行浮息债完成发行,规模合计389亿元。发行主体涵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及外资银行,期限多集中在3至5年。利率基准方面,多数银行选择DR007作为参考,也有部分银行采用1年期国债收益率、7天逆回购利率或1年期LPR。
以青岛农商银行9月10日发行的“25青岛农商三农债”为例,该债券期限3年,票面利率以前60个交易日DR007算术平均值加37个基点确定。这种设计使债券利率能够更及时地反映市场资金成本的变化。
市场分析指出,商业银行重启浮息债发行,主要源于负债端成本控制的需求。近年来,受LPR下调、债市收益率下行、地方债务化解及存款定期化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降低负债成本成为迫切任务。
中信证券FICC首席明明认为,浮息债通过票息重定价机制实现“成本随行就市”,可有效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当前银行发行的浮息债多以DR007为基准,能更灵敏地反映债券市场融资成本的变化。同时,多数债券采用季度付息频率(即3个月重定价周期),使负债成本能够更快适应市场环境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商业银行发行的浮息债多与科创、绿色、小微、三农等主题结合。例如,“25工商银行绿色债01”“25四川银行科创债”等品种相继推出。明明分析,由于这些项目具有特殊性,浮息债相比固定利率的绿色或科创债券,能够为银行提供更低成本的资金,更符合相关金融工具的政策要求。
展望后续,业内人士预计,在商业银行净息差短期难以回升的背景下,负债端降成本的需求将持续存在,浮息债供给可能进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