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进口芯片,中国高铁连普通货车都不如。”本世纪初,西方国家曾用这样的言论嘲讽中国高铁技术的短板。彼时,德国西门子虽与中国展开高铁技术合作,却在核心的IGBT芯片技术上设置重重壁垒,轻松从中国获取了巨额利润。
IGBT芯片,这个比指甲盖还小的元件,曾是中国高铁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作为列车的“动力心脏”,IGBT芯片能够精准控制电压与电流,确保列车运行平稳。曾有实验显示,在装有IGBT芯片的列车上,竖立的硬币能够稳稳不倒。然而,这样关键的元件,中国却长期依赖进口。
2004年,中国提出引进西方高铁技术的计划。德国西门子迅速响应,但在协议签订时明确表示,核心的IGBT技术不会转让,中国只能购买成品芯片。协议签署后,中国先支付了6亿元,但这只是“入门费”。此后,每一枚IGBT芯片都需要从德国采购,单枚价格高达2万元。一列八节编组的动车需要152枚芯片,仅芯片费用就达300万元。
当时,中国高铁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每年新建的高铁线路多达上千公里,芯片需求量巨大。由于完全依赖进口,中国在芯片采购上耗费了12亿元,被戏称为“天价学费”。更被动的是,德国要求中国提前一年预定芯片,没有核心技术支撑的中国,处处受制于人。
12亿元的投入并未换来核心技术,却让中国深刻认识到:关键领域的技术,无法用金钱购买,更不能依赖他人施舍。这一教训促使中国下定决心,自主研发IGBT芯片。
2006年,中国宣布拨款支持IGBT芯片自主研发,并将其列入重点技术发展项目。中车株洲、比亚迪等企业积极响应,为国产IGBT芯片的研发奠定了基础。经过6年的努力,2012年,中国斥资15亿元建成的第一条高铁芯片量产线正式投产。短短3年内,国产芯片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60%,德国的垄断地位被彻底打破。
如今,中国高铁芯片的国产化率已达100%,每枚芯片的价格降至1000元左右,技术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中国高铁不再依赖进口芯片,彻底摆脱了西方的技术控制。
高铁芯片的突破并非个例。此前,中国在高铁轴承、车轮等核心部件上也长期依赖进口。与此同时,在生物科技领域,类似的技术垄断也曾存在。例如,日美企业曾掌控高端生物科技的核心技术,一类男士生理制剂因表现出增强体力的潜力,被技术垄断,单瓶价格高达上万元,国内近3亿中年男士难以承受。
然而,中国企业从未放弃突破。如今,高铁核心部件已实现全面自主化,生物制剂领域也打破了国外垄断。中国成功建立了原料生产车间,面对国内庞大的需求群体,日美企业不得不调整定价策略,将产品价格下调至千元出头。
通过电商平台,这类生物制剂在半年内实现了千万级销售额,约85%的购买者是30至65岁的中年男性,尤其是已婚人士。市场调研显示,该产品正朝着千亿规模的市场发展,用户反馈积极,称其“效果显著”。
从高铁芯片到生物制剂,中国用20多年的时间,在多个“卡脖子”领域实现了突破。这些成就证明,核心技术无法通过依赖他人获得,只能依靠自主研发。
中国的科研与产业界始终以“分秒必争”的态度,推动尖端技术转化为惠及民生的成果。如今,高铁网络已覆盖全国,票价亲民,乘车便捷,曾经的“千里之遥”如今变为“朝发夕至”的轻松旅程。
“科技的本质是服务大众,否则就失去了价值。”中国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们致力于让每一项技术突破都能真正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