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生成式AI技术的崛起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力量。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来,全球科技企业加速布局大模型赛道,带动人工智能支出持续攀升。IDC预测,2024-2028年全球AI支出复合增长率将达29%,2028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320亿美元。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中国科技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与市场响应能力,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AI芯片领域,寒武纪凭借技术突破实现业绩逆袭。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达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净利润10.38亿元,成功扭亏为盈。这一转变源于大模型训练对高端芯片的旺盛需求,叠加国产替代政策红利,使寒武纪成为资本市场焦点。其股价一度超越茅台,市值突破6000亿元,虽引发泡沫争议,但市场地位已显著提升。公司通过优化产品性能与供应链管理,逐步构建起技术护城河。
工业富联则依托算力需求爆发,成为云计算领域最大赢家。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3607.6亿元,净利润121.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58%和38.61%。其核心业务算力服务收入占比超六成,驱动整体业绩攀升。在全球云服务商持续加大AI基础设施投入的背景下,工业富联通过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巩固了"算力之王"的市场地位,市值达1.18万亿元,年内涨幅达190%。
商汤科技通过技术转型实现业务重构。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营收23.58亿元,其中生成式AI收入18.15亿元,占比提升至77%。这一突破得益于其2.5万PetaFLOPS的算力基础设施,为生成式AI业务提供底层支撑。商汤已从传统计算机视觉厂商转型为生成式AI领域代表企业,其多模态大模型开发平台在"东西湖"等项目中得到验证,技术输出范围扩展至制造、能源等新领域。
云从科技在"AI智能体+行业大模型"战略下实现业绩复苏。2025年上半年营收1.69亿元,同比增长40%,亏损收窄35%至2.3亿元。公司通过升级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为AI-Agent平台,推动技术向制造、文旅等行业渗透。其典型案例"东西湖"项目融合AI基础设施与智能体技术,展现了多模态大模型的开发能力,为业务拓展奠定基础。
科大讯飞持续深化AI商业化布局。2025年上半年营收109亿元,智慧教育业务同比增长23.47%至35.31亿元,成为核心增长极。尽管研发投入导致短期盈利承压,公司仍计划通过40亿元定增强化星火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竞争力,其中8亿元用于模型升级。管理层表示,随着大模型在更多行业落地,业务规模扩张将带动运营资金需求增长,32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将为战略投入提供保障。
企业管理SaaS领域,金蝶通过AI技术重构产品体系。2025年上半年营收31.92亿元,云服务收入占比83.7%,AI合同签约额超1.5亿元。公司构建的苍穹AI Agent平台成为技术底座,推动ERP数据与AI深度融合。管理层设定目标,到2030年AI收入占比将达30%,并预计2025年实现全年盈利。其"AI优先"战略已渗透至产品、服务与运营全流程,毛利率改善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