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优讯芯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优讯股份”)科创板IPO进程迎来关键节点。根据上交所上市委最新公告,该公司将于9月19日接受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距离其2025年6月26日获得受理仅过去不到三个月时间。在此期间,监管机构已通过两轮问询聚焦产品技术、控制权架构、业绩波动等核心问题。
作为光通信前端收发电芯片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优讯股份自2003年成立以来,已形成覆盖接入网、5G网络及数据中心的全场景产品矩阵。此次拟募集的8.09亿元资金,将重点投向下一代接入网芯片开发、车载电芯片研发及800G以上光通信组件研发三大项目。但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近三年业绩呈现明显波动:2022-2024年营业收入从3.39亿元降至3.13亿元后反弹至4.11亿元,净利润走势与之同步,从8139.84万元降至7208.35万元再回升至7786.64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毛利率持续走低,从2022年的55.26%逐年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43.48%。在第二轮问询中,监管机构特别指出其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速(20.19%)显著低于主要下游客户(均超50%)。公司解释称,这主要源于应用领域差异及国产化进程不同步,但该说法未能完全消除市场疑虑。现金流方面,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净额骤降93.24%至391.3万元,与同期营收增长形成鲜明反差,公司将其归因于战略性备货导致的存货增加。
应收账款的异常增长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压力。截至2025年上半年,应收账款余额达1.29亿元,较2024年全年增长12%,期后回款比例仅35.90%,占营业收入比重从2024年的27.93%飙升至54.25%。这种"营收增长、回款滞后"的矛盾现象,引发市场对公司资金链安全性的担忧。
在技术创新维度,优讯股份的研发投入强度明显落后于行业。2022-2025年上半年,其研发费用率从21.14%持续降至15.81%,同期同业平均水平维持在30%左右。公司虽将差距归因于裕太微等企业的特殊投入,但剔除该因素后,其研发强度仍低于Macom、盛科通信等主要竞争对手。招股书明确警示,若不能及时跟进技术迭代,可能面临产品竞争力下降的风险。
控制权架构的分散性构成另一重隐患。目前,创始人柯炳粦及其子柯腾隆通过直接持股和三个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控制27.13%的股份。但上市后表决权比例将稀释至20.35%,存在控制权变更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这对实际控制人均无芯片研发背景——柯炳粦曾任厦门大学法律系讲师及商业系统高管,柯腾隆则有澳大利亚投资公司任职经历,2014年才加入公司。这种技术管理层的"非典型"配置,在芯片行业引发特别关注。
随着上市审核日期的临近,优讯股份需要向监管机构和市场证明:其有能力扭转毛利率下滑趋势、提升研发投入强度,并确保控制权稳定性。这些问题的解决成效,将直接决定这家光通信芯片企业能否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