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餐饮品牌西贝因公众人物罗永浩的连续发声陷入舆论漩涡,而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公开支持,为事件带来新的转折。这场围绕“预制菜”的争议,不仅将餐饮行业推向风口浪尖,更引发公众对品牌口碑与网络言论责任的深度讨论。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9月10日罗永浩的一条微博。他直言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价格昂贵”,甚至用“恶心”形容用餐体验。次日,罗永浩通过转发媒体内容、创作“打油诗”等方式持续发声,并发布抽奖活动引导网友转发相关帖子。截至报道发布,该帖转发量已超2.2万次,评论与点赞总数突破1.6万次。在媒体与网友的助推下,舆情迅速发酵,西贝成为众矢之的。
面对持续质疑,西贝董事长贾国龙于9月12日晚间回应称:“国家对预制菜有明确界定,西贝所有菜品均非预制菜。”他强调罗永浩的言论严重损害品牌商誉,并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罗永浩则回应称,若西贝菜品确非预制菜,则“堪称高科技”,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这场争论使相关话题冲上近20条热搜,舆论热度堪比科技产品发布会,在餐饮行业实属罕见。
法律界人士指出,罗永浩的指控缺乏实质证据,目前言论多为主观判断。有律师分析,在无确凿依据的情况下,公众人物通过网络平台公开质疑企业,可能涉及恶意中伤或诽谤。尽管罗永浩以“维护消费者知情权”自辩,但其通过抽奖扩大影响力的方式,引发“是否借机炒作”的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贾国龙在回应中透露,西贝承诺“不好吃可退换甚至免单”,并质疑罗永浩“用餐后抹嘴走人,转而发微博攻击”的行为超出正常消费者范畴。9月12日下午,罗永浩宣布将以抽奖形式推广直播“复盘”活动,进一步加剧事件复杂性。
转机出现在9月12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社交平台发文,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提供放心用餐选择”,将西贝与行业标杆相提并论。这一表态被视为对西贝品质的认可,也引发公众对“网络舆论是否应替代法律判断”的反思。
作为拥有36年历史的连锁餐饮企业,西贝目前在全国62个城市开设近400家门店,员工近2万人。其海外首店已于2025年落户洛杉矶。在公益领域,西贝长期投入:自2017年起,通过“贝爱助学金”累计资助学生1.46万人次,发放助学金近3000万元;2021年启动的“筑梦助学”项目,已为210名困境高中生提供持续资助;2022年至今,捐建20座乡村儿童操场,支出超176万元;2024年通过环保义卖筹款162万元,将6.2万个塑料瓶再生利用。
西贝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运营模式。公司通过“中餐现代化”战略,将传统烹饪技艺与现代食品科技结合,建立覆盖全国的研发网络与高效物流体系。2024年12月至2025年4月,其子公司获得多项食品加工专利。“分部老大机制”通过总部与分部共享成果,激发2万名员工的创新活力。
贾国龙透露,2025年8月西贝门店客流量创历史新高,超越2019年、2020年及2023年峰值。他强调定价策略参考市场与消费者接受度,并承诺公开财务账目、供应商名录及制作工艺,接受公众监督。这种“亮底牌”的回应方式,在餐饮行业引发广泛讨论。
此次事件折射出餐饮行业的生存困境:当企业需通过公开核心数据自证清白时,行业生态的脆弱性可见一斑。正如于东来所言,“做餐饮终归是良心活”。若放任网络舆论替代法律裁决,可能挫伤西贝、胖东来等企业的积极性,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