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硬刚罗永浩却陷危机漩涡,西贝日损百万客流,IPO之路蒙阴影?

   时间:2025-09-14 06:05:11 来源:火星TIME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风波,让知名餐饮品牌西贝陷入前所未有的舆论漩涡。事件起因于公众人物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条批评性言论,其声称在西贝就餐时发现菜品多为预制菜且价格偏高,并呼吁推动餐饮行业标注预制菜信息。这条微博迅速引发连锁反应,将西贝推上风口浪尖。

面对质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选择强硬回应。他公开否认门店使用预制菜,并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甚至放言"生意不做也要打官司"。这种针锋相对的态度非但没有平息争议,反而加剧了舆论发酵。据贾国龙透露,事件爆发后两日内,西贝全国门店营业额断崖式下跌,单日损失最高达300万元。

为自证清白,西贝推出系列举措:自9月12日起,全国370家门店公开菜单并开放后厨,承诺"不好吃不要钱",允许顾客全程监督菜品制作。同时,企业紧急召开1.8万名员工参加的大会,将此次事件定性为"维护品牌声誉的战役"。贾国龙在会上强调:"宁可暂停营业也要澄清事实。"

罗永浩则展开积极反击。他不仅接受悬赏征集证据的挑战,更在当晚开启专题直播,开播1分钟在线人数即突破10万。据统计,从首发批评微博到直播结束的36小时内,罗永浩连续发布30余条相关内容,持续强调"要求餐饮透明化"的立场。这场交锋将原本的消费争议升级为公众对预制菜行业标准的深度讨论。

政策层面,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的通知》已明确界定:预制菜指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后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含防腐剂且排除主食类食品。中央厨房菜品及即食食品不在此列。但消费者认知与政策定义存在显著差异,多数人认为"现买现做"才是非预制菜的标准,这种认知鸿沟成为争议爆发的导火索。

贾国龙在后续采访中详细解释行业操作:所有餐饮都存在预制工艺,如净菜处理、食材预处理等。高端菜品如鱼翅、鲍鱼需提前数天发制,红烧肉要提前十几个小时炖煮,这些都属于预制范畴。他透露西贝曾推出预制菜产品"功夫菜",因市场接受度低已全部下架,目前门店100%采用现制工艺。对于价格质疑,他出示数据称上半年利润率不足5%,强调"优质平价"的定价策略。

这场风波恰逢西贝IPO筹备关键期。创始人去年宣布计划通过三年高质量发展,于2026年完成千亿市值上市。今年9月再次重申"2023-2025年报表优化,2026年上市"的目标。然而突发的品牌危机不仅造成短期经营损失,更给资本运作蒙上阴影。业内人士指出,即便法律诉讼获胜,消费者信任重建仍需漫长过程。

目前双方争议焦点已转向证据收集。罗永浩设置的10万元悬赏尚未收到有效举报,西贝的后厨开放活动仍在持续。这场由预制菜定义分歧引发的商业对峙,正在考验企业危机公关能力与公众认知管理的双重挑战。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