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罗永浩杠西贝引预制菜热议,炒菜机器人成餐饮业破局新思路?

   时间:2025-09-14 04:30:23 来源:豹变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知名企业家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公开批评某连锁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直指其菜品"几乎全是预制工艺制作却定价高昂",引发公众对预制菜使用透明度的激烈讨论。这场争议不仅暴露出餐饮行业标准化进程中的矛盾,更折射出消费者对知情权与性价比的深层诉求。

面对舆论质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回应,强调门店"无一预制菜品",并开放全国370余家门店后厨供消费者监督。但消费者并不买账,网络上"花现炒钱吃预制菜"的吐槽持续发酵。更有网友以"一岁孩子吃两年前冷冻西兰花"的戏谑,表达对预制工艺食品安全与新鲜度的担忧。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虽发声力挺,称"餐饮业艰辛需被理解",却未能平息争议。

这场风波背后,是餐饮业长期面临的"不可能三角"困境:既要保证出餐速度,又要维持菜品品质,同时还得控制成本。传统现炒模式依赖厨师个人技艺,虽能保证风味却效率低下,且受制于人力成本波动与厨师流动性。而预制工艺虽能解决快与省的问题,却在"好"的维度上屡遭质疑。

据2024年六部门《通知》定义,预制菜特指"预包装工业复热成品",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半成品及门店二次加工菜品不在此列。但法律定义与消费者认知存在显著鸿沟——多数人将半成品也归入预制菜范畴。这种认知差异,加上西贝2019年推出的"贾国龙功夫菜"预制产品线,使其在公众心中与预制菜深度绑定。

预制菜行业的信任危机可追溯至2021年。当时,成本仅3元、保质期长达一年的"黑外卖"料理包被曝光,导致整个预制菜领域被贴上"不健康""粗制滥造"的标签。尽管如今正规厂家生产的预制菜已与料理包区分,但消费者对餐饮端使用预制工艺的抵触情绪仍未消散。这种抵触的核心,实则指向两个关键问题:信息透明度与价格合理性。

消费者并非完全拒绝预制工艺。肯德基、麦当劳等使用半成品的品牌,因明确告知消费者且定价合理,接受度较高。矛盾焦点在于:当餐馆用预制工艺却隐瞒消费者,同时维持高价时,便触发了公众的不满。这反映出餐饮业"不可能三角"的新变种——消费者已能接受速度与品质或速度与价格的组合,但无法容忍仅满足速度却牺牲品质与性价比的情况。

为破解这一困局,部分餐饮企业将目光投向炒菜机器人。乡村基、小菜园、老乡鸡等品牌已引入此类设备,试图通过"新鲜食材+机器人现炒"的模式重建信任。这些机器人能稳定输出300℃以上高温,模拟手工炒制的"锅气",部分型号还可自动投放调料,实现菜品标准化。

从成本角度看,炒菜机器人颇具吸引力。一台可自动投料的机器人售价约4.68万元,使用寿命6-8年,折合每月成本不足650元,且60岁老人可同时操作三台。但实际应用中,机器人仍需人工投放食材,复杂菜品如红烧肉仍需厨师手工制作。招商人员宣称其出品可媲美月薪8000元的大厨,但消费者是否买账仍是未知数。

当前餐饮业的困境在于:企业为应对利润下滑,通过预制工艺或机器人降本,却未能将节省的成本让利给消费者。以北京为例,今年前7个月餐饮收入同比下降3.6%,利润下滑45%。这种"消费者越少外出就餐,企业越需降本,体验越打折"的恶性循环,使得技术解决方案陷入两难。

这场由罗永浩引发的争议,实质是餐饮业标准化进程与消费者期待之间的碰撞。无论预制菜还是炒菜机器人,都需在效率、品质与价格间寻找平衡点。而打破困局的关键,或许不在于单一技术或模式,而在于如何重建消费者对餐饮工艺的信任,以及企业能否在利润压力下坚守性价比底线。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