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餐饮行业因一场关于预制菜的公开讨论引发广泛关注,西贝莜面村创始人贾国龙与知名企业家罗永浩的隔空交锋成为舆论焦点。这场争议源于消费者对餐饮企业使用预制食材的质疑,进而演变为行业标准化与消费者知情权的深度讨论。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坦言,近期品牌陷入"自证清白"的困境。据其透露,9月10日至12日期间,西贝全国门店日营业额出现显著下滑,12日单日损失预计达200万至300万元。面对预制菜争议,贾国龙强调餐饮行业普遍存在预制工艺:"从毛菜到净菜的加工过程就是预制,这属于行业基础操作,不能简单用预制或现做划分。"
针对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误解,贾国龙特别指出:"很多人认为预制菜等于添加剂,这完全是误解。现代冷冻技术通过零下18度锁鲜,根本不需要防腐剂。餐饮工业化是必然趋势,但需要建立分级标准,材料、工艺、调味品和储存条件都是关键要素。"他同时表示,品牌更重视门店实际服务:"真正的口碑来自每桌顾客的体验,有问题我们立即整改。"
这场讨论在9月13日出现新转折。罗永浩在转发贾国龙采访内容时仅配发省略号,随后转发营销专家华杉支持西贝的微博并评论:"这就是机场广告常见的华与华公司老板,服务西贝的战略顾问。在媒体密集曝光厨房问题后,还说'没有危机'、'硬杠网络',这种态度让人怀疑是否真心想经营品牌。"
罗永浩进一步发文澄清立场:"看着满屏批评,西贝还没意识到问题所在?真正的敌人不是我,这个团队还有改进空间吗?"他同时提出具体建议:"堂食服务应该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或者干脆不做预制菜品。"
此前有媒体实地探访发现,西贝部分菜品使用长保质期食材,如葱香烤鱼采用18个月保质期的冷冻鱼,西兰花保质期达两年,肉夹馍馅料为熟制肉制品。这些发现成为引发公众讨论的导火索,也暴露出餐饮行业在食材透明度方面的普遍问题。
随着争议持续发酵,餐饮行业标准化与消费者知情权的平衡问题引发深度思考。业内人士指出,这场讨论或将推动行业建立更透明的食材标注制度,同时促使企业重新审视工业化生产与消费者预期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