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双轮驱动,正从萌芽期迈向规模化发展阶段。2025年《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法律框架,标志着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领域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大疆等头部企业以全球70%的市场份额占据上游制造制高点,而应急救援、文旅观光等下游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形成“上游技术领先、下游需求旺盛、中游服务待补”的产业格局。
行业研究指出,低空经济将在2030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对GDP的贡献率接近3%。其发展路径呈现四大特征:跨界融合加速,技术迭代与空间拓展同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产业价值链从上游制造向下游应用转移,预计未来下游应用占比将达60%-65%;区域发展依托资源禀赋差异化布局,形成“东北-西南农业巡检、华北-西北能源巡检、华东-中南载人出行”的特色格局;创新资源高度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亟待破解。
为系统评估区域发展水平,研究构建了“环境-能力-应用”三维评估体系,将全国划分为四个梯队。其中,广东、江苏、北京凭借政策、技术、市场综合优势位列第一梯队;华东地区以全产业链能力领跑全国,中南地区形成“广东领跑、多省跟进”的竞争格局,华北与西南则通过北京、四川等“龙头”城市辐射带动区域发展。东北地区依托传统工业基础发展低空制造,西北地区则聚焦场景应用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典型地区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深圳以初创企业为突破口,通过升级基础设施实现规模化应用;北京依托高校与科研机构资源,构建覆盖研发、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体系;江苏则通过政校企协同,率先建立无人机运行管理体系,推动物流、测绘、农业等多场景落地。这些模式表明,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三重驱动是低空经济突破的关键。
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经济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层面,eVTOL的续航能力、安全性能需进一步提升;商业层面,消费端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应用场景的可持续性有待验证;政策层面,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尚未完善,低空空域开放程度仍需提高。研究建议,需从国家战略高度构建“政策-技术-场景-资本”协同机制,通过试点城市探索、标准体系建立、公众认知提升等举措,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