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人士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公开批评西贝莜面村使用预制菜,引发广泛关注,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对此,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企业名誉,并宣布自9月12日起在全国门店推出“罗永浩菜单”,展示被质疑菜品的制作过程。
据西贝成都万象城店店长透露,事件发酵后,门店客流量较平日减少约20人,营收下降约2000元。目前,该店已将罗永浩此前消费的13道菜品列入清单,消费者可要求店员介绍制作流程并下单,但尚未收到相关咨询。店长强调,西贝坚持现做现售,不存在预制菜问题。
西贝官方发布的致顾客信中,详细回应了预制菜争议。信中附上13道争议菜品的“作业指导书”,展示从原料处理到烹饪的全流程,并宣布开放后厨参观,后续还将开放原产地、央厨工厂等供应链环节。西贝客服此前也表示,招牌菜牛大骨每日现煮,莜面现场手搓,蔬菜每日新鲜到店炒制。
针对西贝的回应,罗永浩连发多条微博反击,称“若现做菜品有预制味,实属高科技”,并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他表示已做好应对法律诉讼的准备。贾国龙则强调,罗永浩的言论对西贝商誉造成严重影响,将通过法律途径追究责任。
这场争议将预制菜话题推向公众视野。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指出,不同人对预制菜的定义存在差异,痛批或辩护者往往基于各自理解,而非统一标准。街采中,有消费者认为预制菜类似方便面,仅需加热即可食用;也有消费者表示,只要食材未在后厨完全处理,而是经过工业化预加工,便视为预制菜。
消费者王华表示,此前外卖行业被曝使用预制菜,且常与劣质、不安全食材关联,商家未主动披露,引发反感。若预制菜有安全检测流程,使用健康食材,他愿意接受。李潇则认为,只要食物无害,可接受预制菜,但反对餐厅以新鲜菜品名义销售预制菜。
预制菜行业长期面临品质与透明度争议。部分产品存在添加剂超标、菌落总数超标、使用劣质食材等问题。例如,央视3·15晚会曾曝光商家用劣质“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加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为消除疑虑,部分餐饮企业已在门店或菜单标注“拒绝预制菜”,强调现场制作保证品质。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预制菜定义: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通知同时规定,中央厨房菜肴、速冻主食、即食食品及凉拌菜不属于预制菜范畴,并强调餐饮环节应明示预制菜使用,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范志红指出,预制菜是中性词汇,其品质取决于生产标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恐惧,主要源于对劣质原料、添加剂滥用、存放不新鲜及欺骗行为的担忧。这些问题与预制菜本身无关,而是管理不严导致。她建议,预制菜应像其他预包装食品一样,标注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确保信息透明。
尽管面临争议,预制菜行业前景仍被看好。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4年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2026年将突破7490亿元。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预制菜符合餐饮企业降本增效需求,可加快出餐速度、提升翻台率。其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设立门槛,通过标准规范或牌照制,淘汰不合格企业,打消消费者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