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恰逢“3060”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过去五年间,中国在绿色转型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国内产业升级成效显著,更以光伏产品为代表的外贸“新三样”走向全球,为全球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近日,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中表示,中国新能源产业已从“并跑”跃升至“领跑”阶段。这一转变的根基在于国内完善的产业链生态,以及企业长期坚持的技术创新投入,推动行业从“规模制造”向“价值创造”转型。
以光伏产品为核心的“新三样”出口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0年,相关产品出口额仅2200亿元,占外贸总额比重不足5%;到2023年突破万亿元,2024年进一步增至1.2万亿元,占比提升至15%;2025年上半年仍保持12.7%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核心动力。
针对部分观点认为企业出海是“规避国内竞争”,钟宝申强调,光伏产业自诞生起就具有全球属性。其最初因欧洲市场需求兴起,后因中国产品的技术优势和成本竞争力持续拓展国际市场。出海的核心是满足全球客户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而非逃避竞争。
面对“产能过剩”的质疑,他直言,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国际化是“用技术帮助缺电地区改善民生”。通过创新方案,非洲、中东、南美等地的无电或缺电区域得以获得稳定电力,进而提升教育、医疗和供水条件,这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直接贡献。
具体案例中,隆基绿能在马拉维为一所学校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保障了学校和医院的用电需求;在莫桑比克,屋顶光伏项目为偏远村庄的妇产医院提供了电力与清洁水源;在埃及,光伏组件驱动的“离网太阳能水泵”系统解决了当地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难题。
钟宝申指出,光伏产业的ESG(环境、社会、治理)属性使其成为破解“能源安全、公平与可持续”难题的关键。目前,太阳能已成为非洲多地可负担的清洁能源,隆基在非洲的项目已惠及数十万人。
他进一步表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化是开拓新市场、创造新需求的过程。企业扮演的是“拓荒者”角色,通过本土化合作与深度融入,帮助当地解决发展痛点,与全球伙伴共同构建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