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811汇改”十载:汇率市场化深化,人民币国际化与市场韧性双提升

   时间:2025-10-10 21:54:35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自2015年“811汇改”启动以来,中国外汇市场经历了十年深度变革,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大幅增强,双向波动特征日益明显,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这一系列改革不仅重塑了外汇市场运行框架,也为经济内外均衡提供了更灵活的调节工具。

回溯历史,中国汇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当时实现了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轨,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有管理浮动汇率制。2005年“721汇改”进一步突破,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转而参考一篮子货币,市场供求关系成为重要定价依据。尽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曾短暂“软盯住”美元以稳定预期,但2010年改革重启后,汇率波动区间逐步扩大至±2%,市场化进程持续深化。

2015年成为改革关键节点。当时中国经济面临多重挑战:经常账户顺差增速放缓、资本外流压力显现,人民币贬值预期升温导致中间价与市场价“脱节”;出口竞争力因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外需疲弱而下降,而汇率弹性不足又削弱了自动稳定器功能;更关键的是,为稳定汇率动用外汇储备干预的做法,引发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定价透明度的质疑。在此背景下,“811汇改”应运而生。

改革核心在于中间价形成机制的重构。2015年8月11日,人民银行要求做市商参考上日收盘价、外汇供求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报价;同年12月推出人民币汇率指数,引导市场从一篮子货币视角观察汇率;2016年明确“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定价模型;2017年引入“逆周期因子”对冲顺周期波动,2020年又逐步淡出该因子。这一系列调整打破了中间价与市场价的脱节,定价透明度大幅提升,为人民币2016年10月纳入SDR货币篮子奠定了基础。

改革成效在多个维度显现。汇率弹性方面,人民币对美元从单边升值转为双向波动,即期市场收盘价与中间价偏离度显著降低。市场主体行为模式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十年单边升值预期导致的“顺周期思维”逐渐弱化,企业开始根据汇率波动择机结售汇,并大量运用远期、期权等衍生品对冲风险。数据显示,银行对客衍生品交易量从2016年的5400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59万亿美元,占比从15.7%提升至31.7%。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样提速。纳入SDR后,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从不足2%升至4.7%,一度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的占比达7.38%,仅次于美元;外汇储备规模从900亿美元增至3373亿美元,目前稳定在2500亿美元左右。这些变化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汇率透明度和市场定价机制的认可。

国际收支结构更趋平衡。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从改革前的9.9%回落至2%左右,符合国际标准。尽管改革初期资本项目逆差扩大,但随着市场适应汇率双向波动,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项目逆差的格局逐渐稳定。民间部门货币错配现象也显著改善:2015年二季度对外净负债近2.4万亿美元,占GDP的21.9%;到2025年一季度,国际投资头寸首次录得净资产785亿美元,占GDP的0.4%,剔除银行部门后的净负债占比从13.8%降至0.6%。

当前,随着人民币利率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民间部门“资产外币化、负债本币化”趋势显现,但市场主体的汇率风险意识已显著增强。中国外汇市场改革始终以市场化为导向,随着交易主体扩大、产品丰富和限制放宽,市场化进程将持续深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灵活的汇率调节机制。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