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关于预制菜的行业讨论引发广泛关注。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公开宣称“餐饮业未来属于预制菜”,而知名公众人物罗永浩随即提出质疑。这场看似观点对立的争论,实则暴露了预制菜行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不在于预制菜本身,而在于行业粗放发展导致的质量隐患与消费信任危机。
贾国龙的观点折射出餐饮工业化的大趋势。预制菜通过标准化生产实现口味统一、出餐高效,能有效降低人力与时间成本,这已成为连锁餐饮企业扩张的必经之路。然而罗永浩的质疑恰恰代表消费者核心关切:当消费者支付现炒菜品的价格时,是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了过度依赖添加剂、营养流失的工业化产品?这种矛盾本质上指向行业规范缺失的痛点。
当前预制菜行业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质量管控体系不完善。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采用劣质原料并通过大量添加剂掩盖缺陷,导致产品沦为“科技与狠活”的代名词。更严峻的是,多种添加剂复合使用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评估,消费者对“合规但不合理”的添加剂组合普遍存在疑虑。营养流失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多数预制菜经过反复加工与长期保存,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大幅流失,高油高盐配方更与健康饮食理念背道而驰。
消费端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信任危机。调查显示,线下餐厅极少主动说明预制菜使用情况,外卖平台也几乎不标注相关标识。消费者在无法区分现制菜与预制菜的情况下,往往支付相同甚至更高价格,这种知情权被剥夺的感受直接导致行业信任度下降。某外卖平台用户调研显示,超过76%的受访者表示若明确知晓菜品为预制菜,会降低购买意愿或要求价格优惠。
破解行业困局需从三方面着手。首先是建立强制标识制度,要求餐饮企业在菜单、外卖页面明确标注预制菜信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其次是完善行业标准,制定高于现行国标的品质规范,严格限制添加剂使用范围,明确原料等级与营养成分要求。最后是推动技术创新,鼓励企业通过急速冷冻、低温灭菌等工艺减少添加剂依赖,提升产品健康属性。
值得注意的是,预制菜的价值不应被全盘否定。作为餐饮效率化的重要解决方案,其标准化生产模式对连锁餐饮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某连锁品牌负责人透露,采用预制菜后门店出餐效率提升40%,人力成本降低25%。但行业升级必须解决透明度与品质问题,当消费者能够清晰辨别产品类型并获得相应价值时,预制菜才能真正成为餐饮业的进步力量。
这场争论揭示了中国餐饮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矛盾。预制菜的发展不应走向隐瞒与欺骗的极端,而应通过透明化生产、标准化管控与品质升级,构建消费者、企业与行业的信任纽带。这既需要企业强化自律意识,也依赖监管部门完善制度,更离不开消费者的理性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