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自然堂叩响港股大门,借资本与国际助力开启国货美妆新征程

   时间:2025-10-11 02:25:48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国货美妆品牌自然堂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华泰国际与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标志着这家深耕中国市场二十余年的企业正式开启资本化新征程。作为CS渠道(化妆品专门店渠道)的开拓者,自然堂凭借“你本来就很美”的经典口号,从二三线市场崛起,逐步跻身中国美妆零售品牌十强,与上美股份、珀莱雅并称“老牌三强”。

自然堂的成长轨迹,折射出国产美妆行业的变迁。2001年,创始人郑春颖将伽蓝集团总部迁至上海,推出自然堂品牌。彼时,二三线城市的化妆品专营店(CS渠道)正成为年轻人购买日化产品的主要场景。自然堂以性价比高、包装时尚的产品切入这一空白市场,通过“订货会”模式与经销商深度合作,仅用两年便成为CS渠道第一品牌,引领了行业渠道变革。

2006年,自然堂开始向商超渠道进军,并大规模投放卫视广告,直接与国际品牌和韩妆展开竞争。截至2010年,其商超专柜数量超过2600家,奠定了“国货标杆”的地位。面对电商浪潮,自然堂未盲目追逐线上流量,而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零售体系,形成DTC(直面消费者)与BRC(批发零售)双轮驱动模式。这种稳健风格也体现在资本化节奏上——直至今年IPO前,自然堂才完成唯一一轮融资,引入欧莱雅与加华资本,投后估值突破71亿元。

加华资本的投资逻辑聚焦于自然堂“耕耘消费者终身价值”的战略与研发能力。入股后,加华团队协助企业构建以ROE为核心的预算管理体系,并深度参与经营分析,从战略规划到DTC渠道运营提供全方位支持。目前,自然堂线上营收占比达68.8%,但线下渠道仍贡献超三成收入,覆盖超6万个零售终端,形成独特的资产护城河。

尽管渠道优势显著,自然堂的财务表现却暴露出增长韧性不足的问题。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其营业收入从42.92亿元增至46.01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24.48亿元,同比增长6.4%。但同期净利润波动较大,2024年降至1.90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率为7.8%,显著低于珀莱雅(14%)、上美股份(11.7%)等竞争对手。更关键的是,自然堂对单一品牌的依赖度过高——核心品牌“自然堂”收入占比始终超过94%,而同行如珀莱雅已通过多品牌矩阵覆盖不同消费群体。

在产品层面,自然堂试图通过“极致单品”策略突围。例如,主打修护抗老的“极地圣水”精华因含喜马拉雅极地酵母成分,被李佳琦称为“中国神仙水”,上线即售罄;针对熬夜人群的“小紫瓶”精华则以亲民价格和显著效果,在社交平台积累超十万篇用户分享笔记,形成口碑资产。然而,这些爆品尚未能彻底改变品牌结构单一的局面。2024年,伽蓝集团更名为“上海自然堂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凸显了单品牌驱动的特征。

研发投入不足是另一大隐忧。2022年至2024年,自然堂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比高达54.2%至59.0%,而研发开支占比从2.8%降至2.0%,三年累计投入仅3.48亿元,不及2024年单一年度营销支出的13%。尽管招股书强调“科技美妆”定位,但实际投入与战略目标仍存在差距。

此次IPO为自然堂提供了破局契机。募资将用于强化DTC能力、拓展品牌组合、加大研发投入及开拓海外市场。欧莱雅的入股被视为关键战略协同——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美妆巨头,欧莱雅可在活性成分开发、皮肤科学等领域为自然堂提供技术补强;其成熟的全球化运营经验,则能助力自然堂加速海外扩张;未来双方或通过技术授权、共同孵化新品牌等方式,帮助自然堂构建多品牌矩阵,降低单一品牌风险。

对于郑春颖家族控股的自然堂而言,资本与战略投资者的双重加持能否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仍需时间验证。在美妆行业洗牌加剧的背景下,这家“老牌三强”之一的企业,需在品牌多元化、盈利能力和研发创新等维度实现实质性突破,方能在资本市场的考验中站稳脚跟。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