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网络建设在中国持续推进,多个省份正朝着“市市通高铁”的目标迈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个省份实现这一目标,包括福建、安徽、江苏、江西、河北、广东、河南、湖南、湖北和广西。随着新线路的开通,这一数字预计将在近期增至12个。
9月初,两条关键高铁线路进入开通倒计时。9月4日,沈佳高铁沈白段(沈阳至长白山)启动模拟载客试运行,标志着这条连接东北重要城市的高铁即将正式运营。两天后,贵州盘兴高铁(盘州市至兴义市)开始联调联试,为年内开通奠定基础。这两条线路的开通,将使辽宁和贵州成为新一批“市市通高铁”的省份,东北和西南地区均实现这一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辽宁和贵州在高铁建设上的“晋级”路径截然不同。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的铁路发展历史悠久,普铁时代就已构建起密集的铁路网。然而,进入高铁时代后,受气候、地理条件及经济发展影响,东北地区的高铁建设相对滞后。相比之下,贵州作为西南内陆省份,在普铁时代交通基础薄弱,却在高铁时代实现“逆袭”。自2008年贵广高铁开工以来,贵州高铁建设加速,目前已形成“米”字形高铁框架,通车里程预计年底突破1900公里。
“市市通高铁”虽是衡量高铁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并非唯一标准。省份城市数量直接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难度。例如,广东拥有21个地级市,而福建和贵州均只有9个。高铁通车里程也是关键指标。山东以超3000公里的通车里程位居全国第一,但因东营尚未通高铁,仍未实现“市市通高铁”;浙江通车里程超2000公里,仅剩舟山未通高铁,预计2028年完成最后一块拼图。
当前,中国高铁建设已进入“查漏补缺”阶段。根据2016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网主通道规划总规模约4.5万公里,截至目前已建成投产81.5%,在建规模约14%。预计年底,全国高铁运营里程将达5万公里,覆盖97.2%的城区人口50万以上城市,除西藏外所有省份均已纳入高铁网络。
从区域看,“市市通高铁”并非所有省份的标配。西北地区中,陕西计划2028年实现目标,甘肃预计“十五五”中期完成。但新疆、青海、内蒙古等省份因地理、区位和人口密度因素,高铁建设的必要性较低。未来,高铁建设将聚焦人口密度大、经济活跃的重点城市群,包括都市圈内部城际铁路和连接城市群的高铁线路,如成渝中线高铁、京沪第二高铁等。
在速度升级方面,部分省份正谋求“市市通350公里高铁”,目前仅江西实现这一目标。成渝中线高铁设计时速达400公里,将成为全球最快的高铁线路。
对于无法实现“市市通高铁”的地区,机场建设成为替代方案。西部和东北地区在机场数量上领先,内蒙古和贵州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市市通机场”省份,贵州也是首个同时实现“市市通高铁”和“市市通机场”的省份。这些地区因面积大、地形复杂,机场更具性价比。相关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将加密中西部和边境地区机场,新疆预计“十四五”末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33个。
高铁与机场的选择,需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这种交通方式的差异性,正是区域发展多元化的体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是推动交通网络优化的最佳路径。